有人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985大学的守门员。说实话,兰州大学才是。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认同西北农林大学是985。
然而,别看兰州大学是985,比兰州大学录取分数线高的双非院校却有很多,比如深圳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宁波大学、扬州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了一个规律,地域是压倒一切的因素。改革开放后的兰州大学,大量的科研人才都被挖走。一些大城市有钱的高校,就派人在兰州大学对面的东方大酒店专门常年租房,每天下班就约教授、专家,以翻倍的薪水将他们挖走。
那些年,从兰州大学挖走的人何止是半壁江山。据统计,当年培养的19名院士被挖走了18个,可见,无论科研实力和底蕴多么深厚,都敌不过地域的优势。家长喜欢送孩子去大城市,考生自己也喜欢去大城市,一日去杭州,从此浙江人。
打败兰州大学的不是学术,而是地域!
在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兰州大学有35个学科评估,A类学科只有2个。
不过,2022年的双一流学科给了兰州大学四个,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可见,作为西北排名前三的兰州大学,虽然实力有所下滑,但强大的学术底蕴犹存。
从科研实力上来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师资力量上,兰州大学也是内地高校中的佼佼者。比如在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发布后,兰大有两位教授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是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黄建平教授和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院长周又和教授。
与此同时,担任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黎家“远嫁”广州大学的消息不胫而走。无论是学校实力、还是办学层次,都远远不及兰大的广州大学,能够将一位学科带头人带走,兰州大学的殇在于,如何能留住这些顶级专家。
据不完全统计,1984~1985年间,兰大老师减少了255人,教师数量跌入谷底;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很多教师再度成批流向东部地区,教师数量从1991年的1321人降至1994年的1102人。
近些年兰州大学流失的两院院士有:刘有成(流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耀祖(流向浙江大学)、葛墨林(流向南开大学)、邝宇平(流向清华大学)、赵国藩(流向大连理工大学)。
流失的长江学者等优秀人才主要有:王顺金(四川大学)、方小敏(中国科学院)、李卫东(南开大学)、张大勇(北京师范大学)、陈庆益(华中科技大学)等。
我们从这些院士和专家流向看到,大部分都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学校的档次甚至还不如兰州大学。为何会有如此多重量级人物纷纷出走兰大?毫无疑问,待遇占据了很重要的因素。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兰州大学的人才流失,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一个学校,要培养一位顶级人才,要多久的时间?付出多少代价?但是 ,要挖一名顶级人才,要多久时间?付出多少代价?
东部地区高校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完成了人才的快速累积!因为挖人,更经济!更实惠!
用所谓的待遇去挖人,还美其名曰:体现价值!个人以为,这其实是一种资产流失,甚至可以用国有资产流失来形容。
公办到公办,虽然算不上国有资产的流失,但必须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会有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要解决东部挖人的问题,必须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不然的话,东部高校,肯定还是会继续飞舞着挖人的锄头,越挖越快的。
兰州大学并不存在什么竞争对手,假如真的有,唯一的对手就是政策。成,靠的是政策;败,也是因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