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天下5月31日北京快评 随着各行业复工达产的加速推进,人员流动的增多,经济复苏的势头日益凸显。然而,在一些领域或是部分群体中,尤其是当下“90后”甚至是“00后”主打的天下,对于未来的憧憬中,也暗自掺杂着几许“迷茫”之音。一时间,也不免引发些许隐忧。又是一年“毕业季”,一众学子正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大考”——就业。随着近期出现的“嘉峪关选调生离职”事件的曝出,一时间,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尽管校方已经给出回应,但该事仍在持续发酵。
用词用典不文不白 典型“翻译体”
“民声君”注意到,武汉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昨天(30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已经关注到该起事件;对于事件对嘉峪关产生的不良影响表示遗憾。而这在本栏目智库专家,资深媒体人、危机应对研究者、社会学者、舆情问题专家老K”(化名)看来,武汉大学德语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至少是硕士生导师),还真是“很德国”。用词用典不文不白,典型的“翻译体”。“野妇”这个词,对于已经近一个甲子的自己,实乃第一次听到这么个情景使用法。
“老K”指出,最初以为是杜诗,后来仔细翻查,唐诗中有诗人自比野人野妻也是自谦爱称。当然,也有较客观的描述:“武夫攻骑射,野妇务蚕缫”。但在学生与导师对话中同,“野妇”的用法,不是自谦自爱,而是几近于攻讦嘉峪关当地的“武夫“;用配不上德语文学女硕士的”武夫“二字来形容,已是很克制了。所以,”野妇“这个词在这里的攻讦“嘉地男”的意味,其实是在唐代相应的古诗中是找不到的;这极有可能是杂糅了德国古典文学语语中,高贵血统针对边疆非德意志血统的人群的一种极其蔑视的称呼。
文风与德国很不搭 通篇难见有力渗透
面对一个受过如此高等教育者,“老K”不禁感叹道,从兰州大学到武汉大学,这个德国语言文学专业,让人相当迷惑。这个顾同学,有一定的文笔;但却看不出什么“德国气质”,总是有一种当代张爱玲杂糅中国古典文学,以及《读者》文风的意味。再加上结尾,引述一个萨特,更有一种法式的浪漫;这个学生和老师的口吻气质,似乎和德国很不搭;反倒是,有法国语言文学的气度。
“老K”表示,似乎武汉大学哲学系也有一定名气;也有一定的学术建树。但对于哲学而言,首先都是从德国哲学德国语言中生发;武大的哲学,看来也是一个“象牙塔”。有建树的学术和德国古典或现代学的气质,别说向全校蔓延,向语言相近相通的德国语言文学系,似乎也没有什么有力的渗透,这是最糟糕的事。
嘉峪关官方情面留尽 “小作文”能力不低
如今,官方已经确认了该起事件,但在“老K”心中,则有一种感觉判断。嘉峪关方面是克制的,给武大和女生留了情面;让她以自愿离职的形式离开。而不是辞退,也不是评估不合格,而是她主动要离开,这也给年轻的学生一个情面,多一个出路;因为,自动离职也可以继续报考公务员。而该女生的心愿,本来是留在兰州这个大城市;如果留在兰州市机关或甘肃省机关,什么“野妇”,“黑奴”,这些不实的抨击之词,估计都不会用。凭借她的满意度和“小作文”能力,估计会有一篇新的“小作文”的诞生,完全不是看事实,而是看她的情绪。
按照这一假设推理,“老K”强调,这也是这个事件中最糟糕的一幕;由此,这给所有文科生都丟了脸;即,只要不高兴,不满意,而且都与强制无关,就能给端上一篇“小作文”,这实在是“很‘野妇”的一件事。
编后语:一直以来,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注重选择“收入高”、“工作舒适稳定”、“名声好地位高”的职业;这从个人主观愿望上来看,无可厚非。但从现实中而言,并不能尽如人愿。人选择职业,职业也选择人。考虑就业要切合实际,符合社会需要,把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就业。(责编/翔宇)
*编者注:
以上文字,旨在传递更多最新资讯。版权内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您可将相关线索私信我们,也可在文章末尾评论留言即可将您手中的相关线索第一时间反馈。)
万众一心!科学防控!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互动话题:你认为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