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深圳某中学公布的招聘名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名单上清一色的清华北大硕士生,还有国际顶尖院校的海归。2017年开始,深圳部分学校在招聘时对985院校的学生放宽了政策,非师范生也可以入职,由此非师范生的应聘比例逐年上升。学校给了30多万的年薪,有编制有寒暑假,还能解决户口问题,吸引了大批名校毕业生前去应聘,他们过得如何呢?
小西是北大力学专业的研究生,这个专业除了搞科研以外,似乎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但名校生的身份,给了他尝试的机会,他入职了深圳的中学。但这个工作让他的父母不太满意,他的父母也是老师,父母原本以为他读了名校,可以跳出圈子,出人头地,结果大失所望。
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小李表示,她发现教中学生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因为现在的孩子思维很活跃,接触的信息很多,没有能力的话,真的无法让孩子们信服。她不认为让理工科的硕士去教初中生是大材小用,因为现在部分中学的学科竞赛专业性也很高。
清华北大的学生热衷于考编、当老师,一部分原因是现在的职场竞争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就拿以薪酬高著称的互联网来说,月入过万者比比皆是,但不加班的有几个呢?大多数都要996,算下来时薪并不高,34岁时还在接听猎头电话,年薪百万指日可待,35岁一过,就有可能被踢出门,要去送外卖开滴滴了,落得一身病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当老师就稳定得多,打卡工资或许没有那么高,但各项福利加起来其实还是很可观的,社会地位不低,比较受尊重,择偶时,教师编制更是会加不少分,年龄大了,反而更吃香了,不用担心年龄天花板。
内卷越来越严重的现在,双休、8小时工作制,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大企业起了极坏的带头作用,使得无偿加班成为了社会普遍现象,若是这种情况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劳动法》不真正落到实处的话,在未来,考公务员、当老师的清华北大毕业生只会越来越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清华北大的学生去当老师没有问题,这是他们的自由,哪怕去扫大街都行,鼓励他们做科研之前,得先提升待遇,解决基本的温饱住行问题。从社会大层面来说,这会进一步导致基础教育失去公平。深圳的中学能吸引到那么多顶级名校的毕业生,从本质上来说是发达地区对小镇做题家们的收割,有房的北京土著毕业生,选择余地没有这么窄。
发达地区的小孩子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夏令营,学识水平和眼界本就要比其他地区的孩子开阔很多,这些名校老师相当于更优秀的教育资源,他们可以学到各种做题技巧,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均。
而对于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免费师范生来说,他们大多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才选择读师范想要改变命运,临毕业时,这些顶级名校生却抢占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工作岗位,让他们的梦想破碎,要么回到老家,在父母失望的眼光下生活,要么去教育辅导机构,无法拿到编制,生活朝不保夕。
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博士、硕士教小学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早在1990年,日本高中教师队伍中,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比例就占到了10%。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起点,而教育质量能否提升,根本在于老师。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本无不妥,但前提是硕士生、博士生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才选择了这一职业,而不是在社会大环境的裹挟下,为了稳定对普通师范生实施降维打击。
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一新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