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广西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学院还建吗?甘肃省教育厅3月16日表示,在赴教育部沟通时,被明确反馈“不支持也不鼓励异地办校区”。(3月17日澎湃新闻)
此前,教育部强调,异地校区在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经费保障、办学质量和水平、校园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也是要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的重要原因。但笔者认为,异地办学背后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发展需要、不同高校的教育诉求,对待异地办学不能简单“一刀切”。
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域布局以北方为重,首都和东北三省的教育资源尤为丰富,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原有布局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呼吁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的声音愈来愈大。通过异地办学平衡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让各省之间形成“教育资源的良性循环”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把高水平的大学集中在发达地区,那么其他“文化沙漠”地区或将出现人才外流现象,其发展也会被按下慢速键。
一流高校是各地政府、人民所共同期盼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深圳本土高校并没有隶属于“211”和“985”工程,在高等教育基础无法适应深圳市的快速发展这一情况下,深圳选择了引入异地办校。细数双一流高校的深圳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中山大学(深圳)、暨南大学深圳校区……毫无疑问,深圳通过引进发达地区高校资源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不竭的动力。
高校也有自身发展的需要,例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发达地区办分校,是学校吸引优秀人才的“磁石”。部分西部高校在东部设立本校研究院,把一些不愿意到西北的教师以及想走的学生留在研究院内,保障其生活环境与收入待遇,既有效避免了人才的流失,又在东部地区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口碑,可谓是一举两得。
虽然现阶段高校异地办学并非无路可走,教育部在《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21〕10号)中提及,“确需设立省内异地校区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纳入本省高校设置规划,严控数量、严把条件,按照隶属关系履行审批程序”,但究其本质,高校资源依然停留在本省,对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安排侧重不明显,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
诚然,异地办学或存在“稀释本校招牌”“教学模式相差大”等弊端,但这也是一个思考的切口:在教育资源与“文化沙漠”地区实现双赢的前提下,如何同时保证异地校区和本校区办学教学质量,如何瞄准两个校区的办学定位等问题?教育部在异地办学的取舍之间还需要全局考量,进行更细致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