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前,深圳教师可以说高居名校毕业生就业优质岗位榜单前列。既有高薪,又有稳定,吸引了无数名校高材生蜂拥而上。
然而,境况急转直下。
深圳教师降薪的消息到了,老师们先后接到了通知。
有的是教学会议的中途,领导插播“降薪通知”,继而话锋回转,激励大家“努力工作,备战中考”。
有的是接到了电话,在不到1分钟的通话时间内得知了这个惊天大雷。
按照目前的政策,老师们每年到手薪资将会减少8-10万元,几乎缩水三分之一,如果加上公积金、社保等的影响就更多了。
巨大的落差,让无数新进校的名校毕业生们泄气。
想当年,招聘会现场是这么说的,“年薪本科生26万+,研究生28万+” “税后32万年薪”。可如今,这能算违约吗?
网络上有许多声音道:那么高的工资,降一点怎么了?
可当时宣讲会白纸黑字,你情我愿的公平买卖,怎么如今单方面就这么反悔了?
对于那些顶尖高校的毕业生而言,手握数个offer,要不是看着当时给出的薪酬,就不会做这个职业选择了。如今呢?后悔药上哪儿找去?
还有,把深圳教师工资和其他城市教师工资做比较,觉得深圳高了的。想说,要不比比房价吧……
尽管内心失望愤恨,但目前笃定要离职的人还是不多的。
年长些的老师们拖家带口,供房供车,多半已经折腾不动了。
年轻老师大多还处于观望状态。一来,如今疫情影响外加裁员大潮,工作不容易找;二来,虽然这次降了薪,但只要不买房,比起其他二三线城市,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三来,和学生们有了感情。
既然走不掉,有部分人选择默默躺平。
高薪不是没有代价的,深圳的老师并不好当。
相比于北上广等老牌大城,深圳的教育积累薄弱很多,要迅速发展教育,就要迅速堆叠起优质的师资。
于是,钱砸下去,学校拔地而起,每一所都朝着“优质学校”的目标冲刺,这个担子落到实处,就压在了老师身上。
内卷,深深烙印在每个环节。
除了日常上课、改作业、批试卷、带学生早读晚修,老师们还要参加各类学术竞赛技能竞赛,带着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筹办各种大型中型小型的班级活动和校园活动,做调研项目,写学术论文,写软文,给微信公众号和校园号排版推稿。
到了寒暑假,还要支教、脱产学习、专项调研……
即使是一些小细节,也充满了内卷的气息。
写巡堂日志,一开始只是简短文字,后来变成了长篇文章,再后来变成了图文并茂的PPT。期末总结汇报,形式也从干念文字,变成了专题视频、打快板、作诗朗诵、提笔成对联……
没有那么点儿才艺,还真混不下去了。
如今,薪资降了,绩效没了,仿佛失去了“卷”的由头,好像终于不用再那么拼命了。
关于这次降薪的原因,并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
财新《教师普遍降薪,深圳高成本公共服务能否维系?》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当公办教育必须“兜底”,新增90万基础教育学位重任下,深圳“高薪养人”模式面临潜在挑战。
而当“高薪”的噱头逐渐消弱下去,或许会有更多人开始回顾审视自己的选择,当老师的初衷到底是什么?
或许,只有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找到实现内心价值之处,才能有更多的平和与淡然。
“感觉他们很满足,不是被迫去做这件事情,而是自己就想去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