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 > 教育资讯

众多高校毕业生想进入体制时, 有的人却想跳出这座“围城”

为什么那么多高校毕业生想当公务员?

你可能说,中国传统的理念就是:“学而优则仕”“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曾经,央视《新闻1+1》节目对此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令人深思:“稳定、有保障”排在第一位,“福利待遇好”居第二,下面依次是“社会认同感”“上升空间大”……令人意外的是,“为公众服务”却排在最后一位,占比仅有4.7%。

受到疫情影响,互联网大厂掀起一波又一波裁员狂潮,个人创业公司纷纷倒闭,即使勉强运行的公司,有的连发工资都成问题,更不用提资金之类的额外福利。

在此大背景下,更加突显出《新闻1+1》调查得出的“体制内”众多优势:旱涝保收,即使在家办公,也不用担心不发工资;工作稳定,社会认同感强……

正是由此,我们近几年看到研究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选择进入体制。前不久,关于北大物理学院的女博士应聘城管的消息,令网友展开激烈的争论。

有网友不禁惊呼:宇宙的尽头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

然而,“公务员”似乎是一个“围城”,外面的人拼命想挤进来,他们看到的是体面安稳、福利待遇;而里面有的人却想出来,因为他们不愿意忍受低工资,更加向往拥有广阔的未来。

事实上,附着在公务员身份上的一些“暧昧想象”“过高预期”,近年已在褪色,不断有各类吐槽“待遇低”“压力大”“强度高”,甚至有人愿意曝光工资单以证“清白”。

而我的一位在广州政府部门工作的同学,讲述了他及单位年轻人,属于跳出“围城”的想法。

01广东:公务员这个职业在走下坡路

老L,我这位湖南郴州籍的硕士同学,由于向往南方更加自由的生活,于是毕业时放弃了北京,而是选择了广州,目前在政法机关工作。

用老L的话说,广东人有些奇怪,他们不喜欢“公务员”之类的文绉绉的叫法,更喜欢将政府部门、党政机关之类的人,纳入“政府工”队列。

当广东人一聊这个人是打“政府工”的,就是指他是公务员了。“政府工”也并不真的光说政府,党委机关其实也算进去了。

此外,广东人还喜欢称这些人是打“阿爷工”的,除了党政机关、政府部门人员外,也包括国有企业、事业编的人。不管你不管是男是女,年纪是大是小,只要是打“政府工”“阿爷工”的,他们一律称为“同志”。

老L说,就他的观察,现在很多青年的“同志”不太喜欢体制内的约束,比如太多的会议,在公众场合表态,仍旧存在的形式主义,等等,他们比较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估计是由于广州毗邻香港、澳门,接触外来文化比较早,习惯用外来产品的关系,广东人更崇尚创业,热衷于做生意,对外资企业有好感,也使他们中有不少人即使身在体制内,也对时政保持一定距离。

在广州,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愿考公务员,他们认为:打阿爷工,搞行政、当官的,都只能威风一阵子或考一代人,充其量仅此而已。但是,风险却来自四面八方。而自己去创业,追求个人事业,能够维系一个家庭或者维系几代人。

其他的不说,老L与我们难得见面的同学聚在一起,总是显示出“体制内人员”的那种谨慎:

因为有“禁酒令”,周一到周五严禁喝酒,即使你再用好同学多年不见、单位人又不知道之类的话语相劝,他依然只喝些饮料;就算是周六和周日,他也不能过量饮酒,更不能出现酒驾情况,不然工作不保;

我们其他同学在聚会时谈天说地,政治、经济、军事就无所顾忌,而老L说话却相当谨慎,总是瞻前顾后,还显得拘谨不安。

大家玩开心了,男生搂着女生唱个歌,其实也没什么关系吧,都是老同学嘛。而老L却总是正襟危坐,生怕一旦有人拍照传到网上,备注XX公务员在KTV唱歌丑态毕露,那就彻底完事了。

用他自己话说,广东人代表了一种倾向:公务员这个职业在走下坡路。

他解释道:很多人都认为,公务员是“官”,是“嫡系”。其实,绝大多数公务员,尤其是那些基层公务员顶多只能算作“吏”,只有一小部分高级干部算是“官”。

历史上裁汰“胥吏差役”的改革层出不穷。如今,大量年轻人涌入体制内“躺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官方一定会出手,用各种方法逼你们出去“奋斗”。

甚至有专家曾经预测未来公务员的命运称:

当下拼命挤进公务员队伍的年轻人,未来命运必然跟十年前的下岗国企工人一样,甚至于不如下岗工人:人到中年被体制抛弃,浑身没有一样市场需要的技能。”

02基层公务员:年轻、低薪、高压

收入7年没涨,职级7年没变,能力就是‘听话+写报告’,社会关系是‘领导+同事’。”

老L慨叹:“为官不易,尤其是基层公务员更不容易。

老L硕士毕业后“从政”13年,去年才刚刚调到正科级。在他眼里,基层公务员队伍可用3个词来概括:“年轻、低薪、高压”

在一个政府部门机关里,最典型的景象就是:

几个70后,带着一群80后、90后干活,虽说平时规定都是“朝八晚六”,但基本不可能保证按点下班,日常值班、下乡慰问、组织活动占去你的大部分周末。

老L说,他们办公室有一位入职3年的研究生,普通科员,第一年实习、第二年转正。

他的每天日常作息表:

早上通常7:45到办公室打扫卫生,周一、周三9点开会,讨论一些重要处理事项。

中午12点下班吃饭,午休2个小时,晚上经常要加班到8、9点钟。最近两年,因为疫情,加班更是家常便饭。

至于大家普遍关注的工资问题,一些舆论对公务员存在一定的误读:福利很高,灰色收入很多,权力很大。其实不是那样,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

统发工资:每月6200元打卡上,金额几乎没有变动,6200ⅹ12=74400元/年;

住房公积金:个人与单位各缴1700元,共3400元/月,3400ⅹ12=40800元/年;

住房补贴:每月3500元打卡上,转正后一直没变,听说要涨,但迟迟不见落实,3500ⅹ12=4200元/年;

其他补贴:1300元,主要包括交通补贴、基层补贴、生活补贴等,1300ⅹ12=15600元/年;

计划生育奖:4500元/年;

绩效、年终奖:没了。

年总收入:74400+40800+42000+15600+4500=177300元/年。

你可能认为17.73万/年应该不少了,可能与我所在的南京下面一个区,公务员年均40万相比,还是少了许多,更何况是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大城市。

成为基层公务员的年轻人,首先是普通人,也要吃饭养家。”老L坦承,他身边的90、00后同事普遍吃苦耐劳,但在日渐高涨的生活压力下,有人形容“几年下来,存款没有,提拔没有,青春已不再”,“再崇高的理想,也有难以支撑的一天”

上升通道的狭窄,也让一些年轻公务员“郁闷”。在广州市级大机关的小部门,从来不缺人,高学历年轻人一抓一大把。唯一缺少的就是机会,部门的中层领导都是年轻的80后。所谓的发展空间,小到让人绝望。

在老L眼里,并非所有“叫苦”的公务员都是动机不纯者,因为“这个职业,本来就只适合一少部分人”

他总结:“做基层公务员基本不会遇到大风大浪,更多是潜移默化地维系、传承、改变社会,更需要一颗‘公心’‘责任心’,认同这种价值观,并能在‘螺丝钉’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年轻人,才比较适合。”

03公务员辞职,他们去哪儿了?

反腐风暴、养老金并轨……越来越细致的规定正让考公务员的热情降低。

许多年轻公务员因为成长速度慢、晋升天花板明显、收入固化、工作平淡、缺乏绩效激励机制等现实原因,而纷纷选择辞职。

年轻公务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也呈多元化,据调查显示:有13.2%考虑未来选择创业/自由职业,7.2%考虑选择学业深造。

北京的年轻公务员只有感慨。感慨北京地界太大,房价太贵,教育资源又极不均衡,自己无论付出多少努力,也没有太多归属感。

共青团北京市委曾经组织对全市80后公务员群体进行的一次深入调研对象覆盖市、区县及街乡各层级,包括党委、政府、法院检察院等各类机关,综合管理、行政执法等各类岗位。

调查结果表明,公务员群体呈现“两高两低”的特点:学历高职级低,社会地位高收入低、满意度低。

深圳的年轻公务员是失落。原以为来了就是深圳人,现在才发现没钱买房的大家,都成了惠州人。

上海年轻公务员状态稍微好一些。精致、体面,能够享受城市发展成果,但却面临着生活成本过高的难题。

老L说,广州是一个有活力的城市,要不是因为他现在拖家带口,专业荒废多年,他也想象那些年轻公务员一样,跳出“围城”去搏一把。

他们单位几乎每年都有想辞职的公务员,但想归想,能不能批准,还得走程序。

智联招聘曾做过一个统计,公务员在辞职之后,排在转型的前3位的岗位,分别是:行政/后勤/文秘,法务/律师、质量管理,这与在原体制内岗位联系较为紧密。

在我看来,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不是人人都想当公务员,也不是人人都能当公务员”,这才是正常现象。

公务员本来就不应该是“人人打破头”都想得到的职业。既不专,又不勤,只是把官道当谋私之道的无能之辈,应该尽早离开公务员队伍。

修改一下黄埔军校的门前对联,警示欲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年轻人:“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腐谋私,莫入此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