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 > 教育资讯

汕头大学地标“新医学院”建筑评述 / 朱翌友, 艾侠, 高枫

摘要:本文从社会语境和建筑学语境的双重角度,回顾和分析了饱受争议的汕头大学新医学院的设计意图。这座兼有医学设施与教育科研建筑特征的大楼,从概念方案到全程设计,在一种面向气候条件、复合场景、仿生学建筑意向、严格的建造预算的共同作用之下,实现了有目共睹的范式突破,也由此承受了不同维度的批评压力。

1、突破稳定范式的医学院建筑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趣味的项目”,一位参与本项目的CCDI结构工程师告诉我说,“只是看上去,幸好它不是黑色”。

一座建筑像什么?在大众的话语风暴面前,任何建筑学者试图扳回语义都似乎显得徒劳。从北京CCTV的“大裤衩”绰号,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小名“开瓶器”,到苏州中心的江湖艺名“秋裤”,无不验证着世俗语境对建筑形式的作用力,而这次,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这座被舆论认为“棺型”的医学院大楼,颠覆了人们对于医学建筑的想象,尽管它躲在一处安静的校园里面,还是引起了各方关注。

一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于医疗建筑的通用模型可以理解为“正交鱼骨体系”,即“医疗街串联功能单元”——由不同的功能模块依据医患流线进行串联和并置,各空间按部就班,体现出一种范式上的稳定性。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在范式稳定的建筑类型上取得差异性的突破,启示意义必定深远。当位于中国南方汕头大学新医学院以复合功能的“巨构”形态出现之时,已然对学院派的医疗科研建筑原型产生了冲击,那么,设计这个改变背后的意图何在?也许这是一个比形式更为重要的话题。

汕头大学新医学院由港商李嘉诚先生出资赞助,这也决定了这座建筑的社会基因,它会被放置在更加公众化的语境下去被关注和监督,其设计结果也必须与国内常见的高成本的“城堡型”学术设施大相径庭。一个雄心勃勃的新兴学院,一个广受关注的赞助机构,使得在医学院这个语境上,这座建筑的目标与当年包豪斯大楼在建筑学语境上的创新具有相同的动机:以前医学院是把学生送进医院学习,这里则要实现将“医院”搬进学校,帮助汕头大学医学院在培养临床技能方面更高一筹、更加国际化,这个场所也作为国家和世界级顶尖医学院的展示平台,本身暗示着建筑本体的媒介属性。

2、把医院搬进教学和科研的复合场景

在探讨汕头大学医学院的设计逻辑之前,也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医学院,在怎样的办学环境中产生了对新建大楼的形式需求?

从时间维度看,汕头大学的医学院仅仅只有10年历程,是中国最年轻的医科教育之一。它在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第一所招收美国、加拿大本科医学留学生的高等医学院校。2012年,汕头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全球前1%行列。这就意味着这座大学从起点开始就具备国际化的意图。

国际化、临床化、实践化,似乎是这座学院的两个极为明显的组织特征,而当赫尔佐格 & 德梅隆建筑事务所(瑞士)被选为方案设计单位时,超过20年医疗建筑设计经验的CCDI悉地国际被委托中国本土设计主体,这样的组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挑战规则的可能性。CCDI曾经在15年前与PTW和ARUP合作挑战了奥运游泳场馆的既有范式,这一次,医疗科研建筑成为了合作突破的目标。

医学院新楼的设计没有采用传统的医疗和教学空间组合模式,而是围绕着健康这个核心,将复杂的功能空间竖向环绕着一个中央开放的巨型中庭进行堆叠,创造性地解决了复杂功能之间的分区与组合、流程与流线的问题。这种空间组织策略被比喻为“健康之环”,串联了医疗教学、数据中心、医技、培训、临床科研、实验室、设备间等多个功能单元。在近地界面,建筑底层是大中型报告厅,所有房间可以直接对室外疏散,而二层结合室外平台,构成人体科学馆的主要空间。

在建筑中区(3~9层),南翼为各类实验室,北翼为医学教室,逐级靠近,在建筑高区(10楼)合拢为连接南北两翼的模拟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这里能够模拟和还原真实的医院场景,包括门诊部、手术区、教学区、急诊部、住院部等等,以及相应的工艺流程和医疗设备,由此实现“教学与科研渗透结合”的空间属性。

3、气候即健康:基于南方环境特征的空间思维

不论如何界定,医学院建筑都是一种基于人类健康主题的设施,当它与所在场地的气候环境产生呼应时,这种健康的属性会显得更有说服力。

在具有模数肌理的的既有校园建筑之中,处于老校区北部的新医学院大楼起到了一种标志性的转换作用,与邻近的新图书馆、湖面、小树林、以及更多美丽的自然环境进行对话。为了优化建筑的日照光线,建筑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主动把主楼朝向与地理南北轴线之间的微微旋转了10°角度,看似扭曲了校园成型的轴线序列,其目的在于提升建筑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条件,在大进深的建筑模数之中,适应中国南方多风多雨的气候特征。

3个开放式露台(分别位于5楼、8楼、9楼)进一步验证了这个气候适应性。据汕大医学院医学教育顾问杨棉华教授介绍,不同标高的室外空间可用于学生各种社交活动,同时将郁郁葱葱的外部草木景观引入了视线,调节和释放医学学习所蕴藏的内向特质。高区的露台回避了都市道路的噪音影响,并且间接地为“健康之环”下的公共中庭引入自然阳光,形成相对稳定的“微气候之环”。

4、具有仿生学的分形意识的空间设定

如果翻开8年前的设计文本,这座建筑独特的形式语言被解释为“人类脑干系统”的造型灵感,一种与仿生科学有关的形式联想。在这个意向下,功能组团的环状集合方式形成了医学的循环路线并且界定了公共平台的位置,这些平台将医学研究与日常学习行为进行了相互渗透。

虽然“脑干”只是一种意向的比喻(实际上,人类大脑的有机结构没有一根直线),但从建筑学深层意义来思考,这座建筑真正的成功要素在于用“分形体元”(Fractal Voxel)的视角来分析我们司空见惯的校园建筑,因而值得进一步探析。

简单地说,大楼的设计具有一种连续性的整体思维,但是这种整体思维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通过局部的叠加而获得的,在整体环形的很多局部体块的边界,可以看到第二层次的形态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增加了建筑视觉体验的丰富感(尽管端部的立面既不开窗,也没有色彩)。虽然早在古典主义时期,建筑家阿尔伯蒂曾经提到的“城乃大宅,宅乃小城”也意识到了这个关系的存在,但是在历史上的很多时候,“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从属的,而要突破既定的范式,就要试图从连续性的观点去破除“部分<整体”的思维定式。

根据体元理论,局部因为局部而存在,而不是因为整体而存在,局部之间产生的间隙,是一切活力溢出的存在(恰似本案不同标高的室外平台所呈现的过渡空间)。这个观念影响了整个汕头大学新医学院的设计历程,建筑的叠合形态在很多局部都呈现出第二层级的凹凸变化,使得局部与整体相似并且对应,这种结果也可以解释为与岭南起伏的自然地貌环境所拟合的设计意识。

5、结语

重新回顾关于这座医学院的设计历程,至少我们可以获得两点有益的提示:其一,从其他学科的语境出发,来批判性的反思建筑的本体问题,寻求彼此学科语境的相互溶解;其二,从破除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出发,用“分形体元”的形式语言来表达未来空间的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依然扑朔迷离。

如果说中国的当代建筑环境为消费主义提供了太多的愉悦特征,那么以医疗健康为核心的建筑则是一种罕见的补充,将建筑学与改善人类健康的技术理想紧密地环绕在一起。

最后,这座医学院大楼看上去像什么?在我们看来,只要不是黑色,一切都好。

项目名称:汕头大学新医学院主楼

建设单位:汕头大学

项目地址:汕头市金平区大学路243号

方案设计:赫尔佐格 & 德梅隆建筑事务所(瑞士)

建筑/结构/机电全程设计:CCDI 悉地国际

结构顾问:ARUP 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英国)

占地面积:49,000m²

建设用地:29,000m²

建筑面积:39,200m²

建筑层数:11层(地下一层)

建筑高度:53m

设计/竣工:2012/2018

摄影:深圳思康摄影工作室 | 方健

作者简介

朱翌友:B.1974,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悉地国际总建筑师

艾侠:B.1978,同济大学硕士,悉地国际研究总监,伴步文化首席研究员

高枫:B.1975,上海大学学士,悉地国际医疗事业部总经理

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202207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