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薛其坤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焦子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也让我们对学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充满了信心。”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薛其坤认为,作为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中国科学和教育工作者,服务国家战略是其第一使命、第一职责。
上学期末,在“南科大讲堂·学术人生”讲座第2期现场,薛其坤向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学术人生。从儿时的简朴生活,养成其坚强性格和吃苦精神,到三次考研,锻炼面对挫折的能力;从读博留学,丰富知识体系到学术创新,成为科研导师;从目睹国内外变迁,到树立更坚定报效祖国的信念……薛其坤将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与收获娓娓道来,同学们听得入迷,“不负青春”的热情被一次次激发。
1988年到1990年,薛其坤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读硕士期间,师从陆华副研究员,从事场离子显微镜研究。两年多里,他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却用金属丝做了1000多个高质量的针尖,做出了场离子显微镜需要的理想样品。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熟练掌握了电化学腐蚀技术,为接下去的科研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2013年,在清华大学工作的薛其坤带领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他看来,这一成绩得益于“熟练、勇气和吃苦”。据他介绍,该实验的巨大挑战是要寻找一种磁性的、拓扑的、绝缘的超薄膜,这种“全能性”材料几乎不复存在。于是,他带领团队花了4年时间,对1000多个样品进行试验,凭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最终解决了所有难题,成为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第一人。他也因此获得了2020年度菲列兹·伦敦奖。
他多次称自己是“711教授”,即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这种工作节奏从他在日本东北大学求学时便伴随他多年,每年工作超330天、每月26天,30年持之以恒的汲汲努力与不懈进取,让他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
来深两年时间里,薛其坤切实感受到,这座城市在人才方面的一些政策和做法是走在前列的。“近年来《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将每年11月1日定为人才日、强化人才配套服务,为城市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同时,深圳正在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大科学装置、综合性的科学平台,并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联动,这些都是从国家层面上提供给科学家的重要平台,是科学家选择留下来的重要考量。”薛其坤说。
他认为,南科大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天时地利”,无论是“双区驱动”、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双一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还是深圳对高端人才、科研水平的渴求、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学校开展的治理体系、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以及人事制度改革,这些优势让南科大成为先行示范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在薛其坤看来,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深入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这是所有南科大人必须面对的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应通过“人才示范”来引领。南科大人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南科大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要更加坚定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他说。
“深圳是一个具有澎湃创新活力和热火朝天的干事创业氛围的地方,给了我充足的空间,把以前积累的经验、体会在新的热土上重新发挥作用。我这位‘新深圳人’对将南科大建设成为与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充满信心、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