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 > 教育资讯

砥砺七十载, 芳华映南国! 华工庆祝组建70周年暨建校105周年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亮通讯员华轩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梁喻(未标注则为校方提供)

七秩芳华育桃李,百年初心创一流。12月17日,庆祝华南理工大学组建70周年发展大会(第二届全球校友代表大会)在华工广州国际校区隆重举行。当天,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多位两院院士、境内外高校代表以多种形式表达了对学校的祝贺。

70年前,华南工学院举行首届开学典礼。回溯至1918年,华工最早办学源头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成立,到明年1月,学校建校已达105周年。办学至今,华工取得了怎样的辉煌成绩?校庆之际,学校迎来了哪些新变化?未来有何发展展望?

办学成就丨百余年培养57万校友

“百余年春华秋实,七十载砥砺奋进。”华工党委书记章熙春表示,百余年办学,华工最大的收获是桃李满天下,最自豪的是校友们对母校的深情厚谊,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担当。近年来,学校办学事业多点突破、强势攀升——全面进入四大全球大学排行榜,整体办学水平位居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200强,跻身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前50强(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5位),连续四年被路透社评为亚洲最具创新力大学榜单前10,高分子科学、食品科学与技术2个学科在USNews2023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一(占中国内地高校的八分之二)。

据统计,建校以来,华工已经培养了57万校友。高毕业去向落实率、高就业质量、高就业满意度是华工的“三高”就业招牌,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是华工毕业生的实力所在。

这里是“企业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摇篮”,一度培养了珠三角70%的企业家和高级工程师,从这里进入广东无数个民营企业提供技术顾问的“星期六工程师”,更是成为20世纪80年代科研活力迸发的象征。

毕业于同一年级的李东生、黄宏生、陈伟荣分别成为TCL、创维、康佳的“掌门人”,三人也被称为“中国彩电三剑客”。格力、中集、七喜、京信通信、德生电器等一大批校友企业正勇立潮头唱大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大湾区就有华工校友创立或领导的上市公司、大型企业超200家。

华工还有一张响亮的名片——“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小鹏汽车、广汽集团、威马汽车、开沃汽车、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璞泰来、大洋电机、华锋股份……“华工系”企业已占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半壁江山”。

近年来,随着广州国际校区正式启用,华工的育人模式再次升级,构建“现代书院制+全员导师制”育人体系,融合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引入全球优质教育,打造沉浸式的国际化成长环境,使全体学生在本土接受国际化教育。该校区深入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工科领军人才。

“七秩承梦想,初心向未来。”华工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强调,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深度融合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引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先锋力量,华工将大力推进“学术华工”“开放华工”“善治华工”“幸福华工”“大美华工”建设,勇当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排头兵,续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更加恢弘的篇章。

花式祝福丨全球多地校友对母校表达炽热的爱

活动当天,各级领导、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校友代表在线上线下以多种方式对华工送上祝福。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表示,华工的办学历程,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华南理工和上海交大精神相通,红色血脉源远流长,两校治学风格相近,以“实业救国”立学,工科立身,铸就了严谨务实、追求卓越的学术传统。他相信未来两校的友谊之花将更加枝繁叶茂,两校合作将结出更多丰硕成果。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TCL集团董事长、1977级无线电专业校友李东生回忆了求学的时光和走过的人生道路,毕业40年,他和校友们在不同地方、以不同的方式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社会。他表示,华工不仅是他的母校,更是他的精神家园。据悉,目前,TCL向母校累计捐赠逾1.4亿元,设立专项基金以支持母校人才培养及基础教学设施建设,促进更多的青年科研人才脱颖而出。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1984级铸造专业校友李元元表示,母校始终坚持立足南粤、赋能湾区、报效国家、贡献世界,他感谢母校带给他丰盈的精神世界、扎实的学科知识、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广阔的事业平台,让他在与时代同行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拼搏奉献,延续了华工人勇担使命、振兴中华的责任担当,他祝愿母校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应用数学系主任、1977级应用数学专业校友候一钊分享了他从华园出发,登上国际数学舞台的人生经历,这些年来,他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攻关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他表示,母校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让他倍感骄傲和自豪,祝福母校的师生们都能在各自的领域大显身手、大放异彩。

此外,各地校友会接力亮灯为母校送上祝福,多位校友捐赠仪式陆续举行,全球57万华工校友“硬核”表白母校,在广州塔等各大城市地标亮起生日祝福,珠江岸边上演绚丽灯光秀,1050架无人机在夜空演绎华工105年文脉,对母校表达炽热的爱。

据悉,华工校友始终是推动母校发展的最坚定力量,一直以来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回馈母校,自2021年以来,学校累计接受各类捐赠超8亿元,充分体现了广大校友浓浓的家国情怀、拳拳的赤子之心。

师生寄语丨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工教授何镜堂,前沿软物质学院教授殷盼超作为教师代表分别发言。“心之所向,至善至美;信之所往,至诚至真。”何镜堂分享了自己学习建筑、教育建筑、创造建筑人生历程。他表示,大学的上升路径,跟建筑师是一样的,既要有高超的专业素养、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更要把自己融入社会中、融入国家发展进程中。他相信,在百年来积淀凝集的华工精神指引下,全体师生会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年前,殷盼超举家回国后入职华园,站在先贤大儒的肩膀上,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接力棒如今已交到了像他这样的新华工人手中。他介绍了和科研团队一起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下好“先手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经历。他表示,将继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守教育科研阵地,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添砖加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冷汶锋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讲述了自己加入学校方程式赛车队的历练与收获,他表示,将带着师者的希冀,乘着湾区腾飞的东风,和活跃在新能源智能汽车赛道上的前辈们一同携手努力,用脚踏实地的青春实践书写奋斗的人生乐章。

展露新颜丨多个校园建设项目顺利完工

“木棉花开,百步梯长;同学年少,青春激扬”……以庆祝校庆为契机,华工在百步梯修缮、南门广场改造、人才公寓建设以及人防工程早期地坑道整治等多个重点工程,以及周边环境整治、交通组织优化、楼宇道路建设等方面的专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华工在“生日”之际迎来了新面貌,办学发展也开启了新篇章,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日前,华工百步梯修缮工程竣工。百步梯始建于1936年1月,由岭南近现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杨锡宗设计,倚山而建,是通往12号楼的一段百级水泥阶梯。百步梯与12号楼有着互为衬托的关系,取道百步梯直上,立于萌渚岭高岗,可俯瞰全校风景。兴建的初衷,是为了引导莘莘学子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勇于攀登。2002年7月,百步梯被列入广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它以“石梯励步”之名入选学校“校园十景”。2022年,学校将百步梯修缮工程作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百年文脉的重要举措,作为校庆系列活动、为师生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以“修旧如旧”作为设计思路。

五山校区南门广场改造同样于近日竣工,按百年工程来建设,项目顺利完工大幅改善了南门及周边整体环境,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品质和精神内涵。竣工后的南门广场形成了“一轴三节点”的景观带——“一轴”以华工校史文脉为轴,由原国立中山大学牌坊旧址往北延伸至五山地铁站口;“三节点”则是校史文脉之轴途经的三个重要节点:知新园(南门广场)、学子林与学思岛。其中,南门广场以简洁开阔的活动草坪为主,点缀以观花乔木,打造自然生机而不失大气的疏林草坪学道场景;校名石背面新增的石刻展示了南门广场从1962年始立至今的变迁历史;抽象提炼“一校三区”地图的水景设计,结合天然石材的使用,营造出富有历史厚重感的空间,让抽象地图“华园印记”-校名石-孙中山像共同形成了华工独有的校园门户画像。

大会当天,华工第二临床学院、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华南理工大学电网智慧运行联合研究院、华工大湾区超级机器人研究院、华工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平台揭牌成立。据悉,学校将不断强化“融入发展促发展”的科技创新“华工路径”,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务实合作,积极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力广东制造业强省建设。

校史回顾丨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华工人

1918年,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诞生,它肩负着“实业救国”的伟大梦想,成为广东地区最早开展工程教育的学校,是华工最早的办学源头。五四运动爆发后,这里成为华南地区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一大批革命志士和民族精英在这里涌现,世称“红色甲工”。与李大钊并称“南杨北李”的杨匏安、广东青年运动先驱阮啸仙、广东农民武装运动第一人周其鉴、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的男主人公原型周文雍……

1921年,中共广东党支部创建,16名成员中有杨匏安、阮啸仙、刘尔崧等5名甲工师生。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4名广东代表中便有阮啸仙和刘尔崧两名甲工毕业生。“红色甲工”师生在党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2年,伴随着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华南、中南地区理工科领域的精英齐聚岭南大地,华南工学院正式组建,成为当时的“四大工学院”之一,这一时期大批新中国第一代理工科专家在此汇集。无线电电子科学专家冯秉铨,土木工程专家罗明燏,天文、大地测量专家陈永龄,航空、材料专家余仲奎,硫酸工业专家李敦化,造纸专家王宗和……在300余位教师中,有40多位学者毕业于世界名校,奠定了华工作为华南地区学术重镇的地位。

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华工勇立潮头、敢闯敢试,积极投身产业革命,挑起民族工业的大梁,为共和国培育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企业家,逐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上,共有15项科研成果获奖,冯秉铨、杨家智获评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电讯工程系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1988年,华南工学院正式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1993年,华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全国高校开部省共建之先河,该模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坐标。1999年,华工在全国率先系统提出“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后又提出培养“研究型的工程师”和“科技型的企业家”的理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华工模式”呼之欲出。

2008年,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启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让科技和人才资源走出校门,服务产业、贡献社会,华工已成为全国派出科技特派员人数最多的高校。2012年以来,华工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2017年,华工广州国际校区由部省市校四方共建,是国内唯一全部新工科布局的国际化校区、唯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个案试点单位。

2020年,陈克复教授领衔完成的“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广东省内高校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零的突破。2021年,化学、计算机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标志着华工正式进入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国家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