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 > 教育资讯

“院士天团”在忙什么

12月10日,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正式揭牌,刚刚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回国的著名结构生物学科学家颜宁出任院长。除了颜宁,许多制造和硬件领域的院士早早与大湾区结下不解之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李泽湘,IDEA研究院创院理事长沈向洋都曾在美国深造,但如今都不约而同相聚在深圳创新创业,活跃于大湾区产业一线。

越来越多的海归和博士们也投身珠三角,成为大湾区“新来客”。与以往的进高校、进实验室不同,他们走入产业一线,走进工厂、改良制造、投身工业创新……

高校、大科学装置集聚科研人员“串珠成链”,海归博士扎根珠三角制造工厂,一个个人才高密度、强磁场区域,正在激活大湾区生产线上的制造创新“化学反应”。

●戴晓晓张莎

院士们的“新起点”

“在我们四个人的交集上,深圳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深圳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很多‘疯狂’的想法最后都变成了现实。”不久前,在河套深港合作区举办的一场论坛上,沈向洋、徐扬生、高文、李泽湘四位院士聚在一起,聊起他们的大湾区“交集”。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说:“几十年前,我们都在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深造。李泽湘在那里读本科,后来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但经常返回卡内基梅隆。我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把沈向洋招进来,后来又邀请高文来卡内基梅隆做访问学者。”

如今,几位老朋友不约而同相聚在深圳创新创业,在各自领域开创一片新天地。最新数据显示,仅深圳2022年就新增全职院士17人,全职院士总量达91人,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23万人。大湾区正在成为全球高端人才的归来“热土”。

作为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和他的团队希望聚焦我国科技任务和重大使命,铸一把“科技硬剑”。在实验室占地18000平方米、拥有五座办公大楼的园区内,有近30个院士领衔的基础研究工作室、28位领军人才、193位科研项目骨干人才,相当于每一栋办公楼里就有近6个院士领衔的基础研究工作室、40余位优秀的科研骨干人才。在中国网络与通信领域,这里汇聚的院士最多。

李泽湘院士最被人熟知的便是参与创立了大疆。1992年,李泽湘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出任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教授。1999年,他来深圳创业,带着汪滔创办大疆。当时他找来老朋友沈向洋,托沈向洋送几款大疆的无人机给比尔·盖茨:硅谷的一些创始人一玩,就能带动美国的科技界,沈向洋那时就是大疆的“代言人”了。

“徐扬生来了有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文来了有了鹏城实验室,李泽湘来了有了科创学院,从这个角度看,深圳非常了不起。”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IDEA研究院创院理事长沈向洋说。

“广东是一个年轻人的世界,这里的握手比较有力,这里的微笑比较持久,这里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这里是梦想起飞的地方。”徐扬生说。

海归人才的“新战场”

“真正的战场在哪里?”

当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机械工程与计算机专业博士史喆准备到深圳富士康入职时,这个他老师曾经给他提出的问题再次在耳边响起。

读博期间,史喆就已经开始为美国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做数据分析,包括阿尔斯通的高铁、GE的航空发电机等,那时他始终记得老师说的“让研究真正能用起来,才是有价值的研究”。后来他开启了与富士康的合作,也彻底点燃他心中的“制造兴趣”,“我们主要从事工业智能解决方案,在和制造企业的合作中,我感受到客户对于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强烈需求和意愿,制造业大有可为”。

如今的史喆成为富士康的“首席数字官”。在他看来,这一职位的设立,本身就是这家制造巨头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信号。如今富士康在大陆地区已完成30余座“灯塔工厂”改造,涵盖模具生产、CNC加工、表面贴装、系统组装等重点场域升级。史喆牵头的团队持续聚焦灯塔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数字化人才培养等领域。

史喆投身珠三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后正是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潮。《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显示,到2023年,广东全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将明显提升,推动超过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80万家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并培育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

站在广东制造业数字化风口,让史喆这样的海归博士找到了属于他的“真正战场”。“我们海归回国,希望将所学落地,填补国内市场空白,面对技术井喷,让技术能更好得以使用,让制造‘强身健体’;同时,我们也更理解国际化市场需求,对全球前沿科技、国外前沿实践的理解能力更强,可以更好地去设计数字化转型架构。”

博士创业的“新赛道”

一个更广泛的创新生态,正在珠三角产业群孕育。

在富士康举办的加速营上,史喆认识了思谋科技的几位创始人。史喆感觉到,像他们这些有海外教育经历、曾在大企业或一流实验室工作的高科技人才,正在越来越多地扎进制造一线。

2020年初,离开腾讯优图实验室的沈小勇、刘枢、李睿宇,和他们的博士导师、计算机视觉领域知名专家、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教授一起创办了思谋科技。专注于先进智能制造与数智创新的思谋科技一诞生,就扎入了珠三角的制造工厂中。

这些“85后”“90后”的年轻博士投身制造业创新,源于在制造业创造的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思谋科技联合创始人刘枢至今记得他在东莞工厂调研的经历,一批海归创业者在工厂门口被招工团围住,“我们急缺质检员,管吃管住。”而工业质检正是思谋科技AI技术的主要落地场景之一,目前在消费电子、精密工业、新能源和汽车制造等产业链均有应用。

2022年,思谋在深圳宝安区投入使用了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独栋厂房。笔者在思谋的智能工厂中看到,为国内龙头半导体厂商开发的一体化设备,可从一摞厚厚的IC载板中自动取料,依托思谋的检测模块和自研智能工业平台SMoreViMo的高精度图像分析算法等,一次位移即可完成板材正反两面拍摄,且对于合格和不合格产品分类下料。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台设备有两个数据,一个是检测精度高达5微米,也就是不到人类普通发丝直径的1/5,另一个是工作效率高达5秒/片,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兼顾高效。这种先进的智能检测设备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

在思谋智能工厂全力调试运转的同时,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锌能源有限公司车间里,博士后出站后就成为一名创业者的唐子杰也开始了上千组水系锌电池产品在测试设备上的充放电试验。他穿梭在电池正负极生产车间、测试间、会议室,与工程师讨论,与来访者洽谈,有时还要外出路演项目、沟通合作。

这也是一个香港博士北上创业的故事。三年前,唐子杰从香港城市大学博士毕业,跟随导师支春义教授入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组建锌基电池团队开展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一年后,背靠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锌能源建设了一条锌基电池中试线。“顶级科研团队、批量化生产制造能力、接近锂电池1/5的产线投入成本,就是大锌能源的独特优势所在。”

在材料实验室,团队逐步筛选出相对平衡稳定的锌基电池体系,并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保证企业量产能力。同时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团队逐步培养起来。“前期团队完成材料配方的研制工作,多位有行业经验的工程师后续加入,加速了企业的电池系统研发工作以及产品的产业化进度。”唐子杰说。

港澳青年、高学历创业者涌入珠三角,这里有无数“梦工厂”。在唐子杰所在的松山湖实验室,集聚19个前沿课题团队、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其“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正在加速形成。

相隔60公里之外的深圳河套深港创新合作区,港科大在此成立“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成为首个进驻河套地区的港校。研究院并在40层重点布局15间科研实验室,推进重大科研项目。而在41层的蓝海湾孵化港,是港校在深首家独立自主运营的孵化器,“楼下科研楼上创业”是这里的日常。

“原来大家觉得制造业数字化等创新转型慢,那主要是因为和互联网相比,制造业在先进技术的引用和使用上流程更长,制造企业想用新技术,但用不上。如今,我们希望将更多技术开放向行业展示,带动更多人使用。”史喆说。

而在沈小勇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的创新中心,集聚了市场、政策、工业、人才等诸多发展要素。“在这里,我们能够下沉到广阔的工业产线去寻找各行各业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场景,并以此作为智能制造研发的技术依据。同时,大湾区也是众多消费电子行业上下游企业的所在地,这为我们发力高端智能制造提供了巨量的市场契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