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育类专业精品系列教材发布会。
华南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育类专业精品系列教材正式发布。
2023年9月17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打造的高等学校教育类专业精品系列教材正式发布。该系列全套教材共16本,涵盖教育学、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三个专业,使用对象为普通高校全日制、高职高专、成人教育等本、专科学生,目前首批12本已经顺利出版。
教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先进成果,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工程是国家基础工程和战略工程,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和教育目标实现。发挥学科优势,为国家编写教材,服务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是师范大学的职责使命所在。
建校90年来,华师立足广东、服务全国,在不同时期根据国家的教育发展需求,主导或参与编写多种教材,在广东教育史乃至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撰文:刘汉能
编写沿海地区义务教育教材
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变革。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九年义务教育,该怎么搞?
“要积极坚决地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1986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及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为义务教育的实施明确了方向。
首先要改革的是教材。当时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大,教材的使用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国家教委部署安排,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四川省以及河北省等单位,各自领题,负责不同区域的教材编写。
其中,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领题编写面向沿海地区的义务教育教材,使用对象是南方沿海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华师作为华南地区师范教育的“排头兵”,相应成为沿海地区教材编写和研究的中心。
当时,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沿海地区)编写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华师,曾任华师党委书记的王屏山任编委会主任。这套教材覆盖小学六年制和初中三年制,对编写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此,华师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当时的博士生导师潘瑞炽、数学系钟集、物理系廖玄九、化学系江琳才、中文系曹础基、历史系陈周棠、音乐系雷雨声等多位教授分别担任了各科主编,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高水准的保证。
“海味教科书”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新教材需要贯穿新的教育理念。“沿海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具体如何编写?这将直接影响广东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素质教育是编写的出发点,也是它的目标。”王屏山说,编写“沿海版”教材的基本定位是“素质教育”。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华师教师为主的编写组在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中,尽量贴近沿海地区中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海味”浓郁。
如课文选取了《孙中山先生的童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等爱国主义题材,《木棉树》《美丽的武夷山》等展现岭南地域特色的作品,以及打电话、看电视等展现新兴科技的文章。
为减轻学生负担,编写组还力求教材表述富含“儿童乐趣”,避免“曲高和寡”。同时,弹性设计课后练习、综合练习、课堂练习等模块,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此外,编写组更追求教学模式的创新——以训练为主线,提供了课后、单元、随堂等同步练习,把“练”伸延到课外、校外,有助学生在课后自学。
作为教材编写组成员,华师中文系教授曹础基当时主编沿海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了编写教材,他曾浏览过许多华人地区的中学语文教材。回忆当时的编写工作,曹础基说:“编写教材那是很严肃的,会对一代人产生影响,所以没有人敢马虎。”
1992年,“沿海版”教材首批送审,全部通过,被认定是国家中小学教材中“最具有改革力度,代表了当代教育改革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的好教材”,并作为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在全国推荐使用。
从1988年到1993年,经过5年的努力,以华师为主的沿海地区教材编委会编出教材100多种,小学及初中一、二年级的教材全部通过国家教委的审查,在全国范围使用。
对此,国家教委的专家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些教材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信息丰富的优势,博取百家之长,是一套代表了我国教材改革方向的教材。
担当历史使命坚守教材编写一线
尽管时代更迭,在教材编写的这一页历史中,华师人不曾缺席。
改革开放之后,华师涌现了一批坚守教材编写一线的名师,为华师乃至全国的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的生物系副主任、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潘瑞炽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潘瑞炽教授主编的《植物生理学》教材,自1958年至2008年共出版了8版,前7版由潘瑞炽教授主编,第8版由他的弟子王小菁教授主编。
数十年来,他与他的学生不断传承革新,与时俱进,融入学科新知识、新成果。该教材第5、6、7版分别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8版获全国首届优秀教材奖,第6版还被评为2009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精品教材。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农林院校的生物学本科生教材,该教材立足于阐明植物生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内容精简扼要,易于自学。该教材历经60余年锤炼,已成为国内使用面最广、影响力最强的植物生理学品牌教材之一,培养了几代植物生理学和农业生物学专业人才,对我国植物生理学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华师,像潘瑞炽一样深耕教材编写领域的教育工作者还有很多。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刘南威主编的《自然地理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邓树勋主编的《运动生理学》以及该院教授卢元镇主编的《体育社会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李克东主编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均成为所属学科专业的经典教材。
教材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思政类教材更是育人的关键一环。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少荣从1987年起,参与中学教材“一纲多本”实验,承担教育部安排的教材编写工作。他主编的教材《政治常识》,在全国累计使用量达到2亿人次以上,主编的粤版《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在全国十多个省使用。
进入21世纪,华师学人继承了老一辈专家学者热心编写教材的优良传统,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在教材建设工作中屡获佳绩。获“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共45项,精品教材6项。
2021年,教育部公布《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该奖项是我国教材工作领域的最高奖项。华师作为第一主编有7种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获奖数量在全省高校中与中山大学并列第一,获奖教材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类、基础教育类全部类别和大中小学各个领域;体育科学学院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体育学类教材建设单位。
2022年,教育部在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总体框架下启动了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华师作为牵头单位,与全国110所高校、98个基础教育区域及中小学校,协同共建教育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该虚拟教研室新形态教材《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写之中,教研室负责人、华师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勇说:“该教材的目标是探索智能化教改新思路和高水平人才培养新路径,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华师注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工作,服务数字中国建设,布局建设了一批支持移动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与教材资源有机融合的新形态教材。2018年以来,学校出版了200余种教材,其中90%教材附带优质电子资源。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时代,华师人一以贯之地坚守在教材编写的第一线,以扎实的学问根基和丰厚的教育经验,实现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支持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