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十三行“新豆栏街”到今天越秀区沿江西路107号,见证近两百年的时光流转,中国第一家西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迎来建院188周年。
在188周年院庆之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北院区新建的“仁济楼”投入使用,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科研团队也入驻新楼,将与该院共同开展弱磁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研发合作,其应用场景将包括心脏性猝死的早期诊断与预警等。
11月6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仁济楼正式启用。
5层“仁济楼”启用
将投入教学科研使用
11月6日上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仁济楼启用仪式举行。仁济楼于2019年9月奠基动工,大楼占地面积为257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757平方米。
大楼含地上5层、地下3层,其中地面一层为零磁医学研究中心、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医工融合研究中心、公共会议室、学习室,地面二至五层为该院医学教学科研基地,配置了相应的实验室分区,以便开展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实验室区域内配备了完整的生物医学测试服务平台。
据介绍,仁济楼将进驻一批人才专家,对肿瘤免疫、移植免疫、非可控炎症、自身免疫等方向开展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指出,作为国家卫健委委属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大局大势,持续提升科研、教学、学科建设水平。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发展格局,医院不断探索研究型医院发展道路,同时也积极寻求空间的拓展,仁济楼正是扩容科研教学场地的重要举措,也体现了医院大力发展科研、教学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宋尔卫院长表示,仁济楼的建设,凝聚了医院两届班子和全体职工的心血,仁济楼投入使用将给医院职工、师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科研环境,进驻的科研团队将为实现更多“从0到1”的医学自主原创的突破而不懈努力。
极弱心磁测量技术研究团队进驻
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科研团队成为首个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科研团队开展合作并进驻仁济楼的合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总设计师房建成介绍了极弱心磁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相关应用场景。
据介绍,超高灵敏极弱磁测量技术可精确检测人体功能信息,借助这个优势,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诊断有望开辟新途径,疾病早期诊断与预警预测机制等重大难题有望得到解决。
“只要把强的地磁场屏蔽掉,就可以测量到人体很弱的电信号产生的极弱的磁场”,房建成介绍,极弱磁测量技术使用在医学领域,就有可能在心电生理学领域取得突破,在心梗的快速诊断、心肌重度缺血的预警、心脏的健康评估等方面发挥作用。
心电生理学是超高灵敏极弱磁测量技术在院内计划实现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景峰教授介绍,医学成像是医工融合的重要研究方向,希望通过与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的合作,充分挖掘极弱心磁测量技术在心电生理学上的应用,探讨其对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的早期检测和诊断价值。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院士与房建成院士现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房建成院士及其团队将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科研团队携手,共同开展弱磁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研发合作,推动医工融合发展。
入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仁济楼的心磁成像测量装置。
三家逾百年老院聚首
分享“研究型医院”建设经验
仁济楼落成启用仪式后,由广东省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承办的“百年耕耘•薪火相传”研讨大会在医院北院区举行。来自全国24家医院的50多位专家、嘉宾齐聚一堂,分享和交流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经验。
作为中国首批西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横跨三个世纪,都有超越150多年历史。三家百年老院分享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探索经验,回应了当今时代高水平医院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
宋尔卫院士在大会致辞中表示,百年老院面临着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形势和挑战,而研究型医院是破解时代难题的钥匙。近年来,医院坚持走研究型医院发展道路,强调以临床需求作为导向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攻关产出成果回馈临床、服务人民健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
医生为什么需要做科研?接受媒体采访时,宋尔卫院士提出,临床研究有助于培养医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医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培养医生的科研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医生更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同时,研究工作也能锻炼医生与其他领域专业人员沟通交流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医生如果没有系统的观念、没有全局观,看到的只是一个局部,就不能跳出疾病的圈子、全面地看问题”。
11月4日-6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还举办了包括学术论坛、花园音乐会、“百年逸仙”合唱大赛、庆祝建院188周年文艺汇演等系列庆祝活动。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通讯员黄睿刘文琴林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