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广东奥校成立三十周年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林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斌教授、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陈启鑫教授等参加了论坛,畅谈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中、成都七中、湖南雅礼中学、复旦大学附中、杭州学军中学等全国知名中学校长团队参加论坛。
学科竞赛是挖掘、选拔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广东奥林匹克学校(简称“广东奥校”)成立于1993年,是一所由广东省教育厅直接领导、由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承办的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在致辞中介绍,广东奥校三十年以来,有超过70名教练为此不懈努力、积极探索,超100人入选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集训队。
截止目前,广东奥校共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金牌11枚、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金牌3枚、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金牌 3 枚、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APhO)金牌 5 枚、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RMO)金牌 9 枚、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系列竞赛(IAO、IOAA)金牌 8 枚、国际初中生信息学竞赛(ISIJ)金牌 3 枚。
姚训琪表示,应尊重学生的多元个性差异,既要注重教育的优质均衡,更要提供培植使创新人才“冒尖”的适宜土壤。“好的教育,应该是让想走的孩子,走得更稳;想跑的孩子,跑得更快;想飞的孩子,飞得更高。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林加教授就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作演讲。他表示,要培育创新性思维,打好基础十分重要。“经常有人问我,‘你是怎么拿到诺贝尔奖的?’我想,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天赋,更是源于我二、三十年如一日,勤奋地思考、学习和创新。”费林加说道。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熊斌曾担任1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领队、主教练,他以数学资优生的培养为例说,一方面要以科学的方式选拔人才,另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健全多方支持的培育机制。熊斌建议,在基础教育阶段即开始储备拔尖创新人才,及早选拔、及早培养。
广州交通电台记者谢彩雯,实习生刘乐,通讯员李芸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