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 > 教育资讯

广东奥校三十年! 超百人入选国奥队, 学科奥赛金牌数全省第一

南都讯11月14日,2023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暨广东奥林匹克学校成立三十周年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南师大附中”)举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林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斌教授、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陈启鑫教授等参加了论坛,畅谈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广东奥林匹克学校30年来成绩亮眼

广东奥林匹克学校(简称“广东奥校”)成立于1993年,是一所由广东省教育厅直接领导、由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承办的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在致辞中介绍,广东奥校30年以来,有超过70名教练为此不懈努力、积极探索,超100人入选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集训队。

据介绍,截至目前,广东奥林匹克学校共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金牌11枚、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金牌3枚、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金牌3枚、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APhO)金牌5枚、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RMO)金牌9枚、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系列竞赛(IAO、IOAA)金牌8枚、国际初中生信息学竞赛(ISIJ)金牌3枚,位列广东第一、全国前茅。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

姚训琪还结合广东奥林匹克学校30年探索与实践,分享华附“自华少年”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经验与启示。他表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论强调天赋与才能的关系,着重于系统学习将内在天赋转化为显性能力,需要早期培养要素、教育供给和机遇的塑造。在中学教育中,个体特质、自主学习体系、学生差异的尊重以及与大学的融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要素。

嘉宾畅谈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在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围绕大中衔接视角下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问题的分享。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胡继超分享道,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做法是请大学老师到中学里教课,每周去大学实验室里旁听,做实验研究,这种模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用处很大。到了高二,参加物理竞赛的选手,校方会给半年时间让学生做实验、完成报告,给他们很大的自由探索空间,这可以保持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而对于普通学生,校方也安排了专门的竞赛教练进行训练。

而广东实验中学副校长蔡骘有不一样的经验分享。“我们是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音乐、体育、艺术获得了很好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上面的突破。”蔡骘指出,学校是从高考、艺术、体育、科技、国际教育等六个方面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蔡骘说,这几年学校也开始进行五大学科竞赛,建立一套一体化的选拔培训机制,但碰到了许多的困难。成都第七中学校长张翼也提到,五大学科竞赛的发展还不太均衡,在个别学科的数量和深度上还存在短板等。

“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学校附中自己特色的方法,组建了特色班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周爱祖则介绍道,在人才的选拔上,该校学生入校后即可自主报名,学校按学生的兴趣分类培养。特色班的课程有三大类:国家必需课程、特色课程、综合实验课程。周爱祖也提到,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平时在课程教学中注重特色课程,忽视了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的解决方法就是,理科特色班让文科老师带,文科班让理科老师带,这可以让文理互通,综合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叶斯茗梁艳燕实习生马蕴凌

(图片由学校提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