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优
过年家族聚会,最引人注目的是小文一家。小文结婚后,第一次带着老婆孩子从深圳回老家过年。记忆中,婚礼上小文的老婆小小巧巧,白白净净,而眼前的她,面庞、脖颈俱黑不溜秋,俨然一枚烤得半熟的南方小土豆。古灵精怪的孩子,皮肤也是黑里透红。只有小文,看起来比原来白了一点,胖了一点,不,不是胖,而是长了一点点肉,不再干筋瘦骨的。
小文是堂姐的儿子。个子不高,体格不壮,性格和名字差不多,外貌也和名字差不多。差不多每个阶段,堂姐都在担心,担心他的学习,担心他的工作,担心他的恋爱问题,却爱莫能助,干着急。
而今,家族里年轻一代中,小文成为佼佼者。寂寂无名的年轻人,仅凭一己之力,一头扎进深圳的洪波巨浪,摸爬滚打,沉潜飞跃,工作,买房,娶妻,生子,立足都市,站稳脚跟,一路走来,怎么看都算得上是人生赢家,当之无愧的家族骄傲。
平时各忙各的,鲜有联系。只约略知道,他们的日子风生水起,有滋有味,特别是孩子的教育,是我听到的最顶级的教育。听说他们要回来过年,我早就憧憬着这一次相见。
乍一见,心下骇然,这对母子怎么啦?大都市里的人,怎么好像刚从非洲回来的?难道都市流行色换了画风?忍不住好奇,顾不得礼貌,问起缘由。原来,母子的“酱紫”都是晒出来的,是日积月累、有意为之的。孩子的视力不太好,晒太阳可以增强视力和预防近视,太阳光中富含的紫外线能促进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发育,有益于提高视觉敏锐度。于是闲暇时间,妈妈带着孩子,几乎都在室外活动,看书写字、绘画手工、游戏娱乐。在深圳蔚蓝的天空下,灿烂的阳光里,妈妈与孩子一起被晕染成了田野里最动人而不刺眼的小麦色。
一下子感叹,忍不住唏嘘,在中国,没有哪一个女人不希望自己的肌肤细腻光滑白嫩。曾经也是剥开的煮鸡蛋一样肤色的妈妈,为了孩子,硬生生将自己变成了咸鸭蛋。有必要吗?值得吗?为啥不做好防护呢?无数个念头在头脑中翻滚,许多东西不能确定,唯一确定的是,小文夫妇真是太拼了。
说说小文。
高中时期,小文的成绩并不特别出众。第一年考了个三本,心有不甘,于是复读。第二年依然考了个三本,高出录取线的分数也不多,省内不好选学校,于是选了省外,去大连上大学,学计算机软件工程。
班上男生多女生少。“几乎都在耍,没有几个认真上课,临近考试加班加点熬通宵,只要不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就好。”寒假里,小文回来说。谁的高中不苦不累?进了大学,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谁不想好好犒劳一下自己?放松,放任,以致放纵,大概是不少人的大学三部曲吧。“我还是挺认真的,这么远去,总要学点东西嘛。”小文看着空中密布的电缆电线,说起他所学的专业,说着我们不懂的内容。
不知道他的大学生活究竟怎样?是学习娱乐两不误,还是像高中一样,按部就班,三点一线?寒来暑往,见面次数少,很少再听他说自己的情况。很快到了大三,开始实习。学校举行校招,他们班上一共三人,被深圳一个有名的公司招走。两位女生,一个男生。那男生就是他。两个女生一个成为他的女性朋友,一个成为他的女朋友。
“认真学习还是有点用。”他很开心,“班上很多本地人,真的没有认真学过东西,就是为了拿张毕业证。”寡言少语的他,再一次说起了班上的情况。“课余时间,我基本都在图书室——找工作是需要真东西的。”他说。实习结束,女性朋友选择回老家工作,他与女朋友双双留在实习公司上班。因为技术不错,小文很快得到重用,薪资不少。继续努力,加班加点,埋头苦干。那年过年见到他,人瘦了,白头发都长出来了,话也更少了,笑容却是明朗的。两三年后,被提为公司技术骨干中层,薪资更高,付出更多。
转眼快到而立之年,小文与女友开始谈婚论嫁。女友老家在哈尔滨,他们一同回哈尔滨过年,见父母。第一次去丈母娘家,却被拒之门外,小文一时蒙了。娇客上门,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连门都没让进,那一刻,小文掉进了冰窟。千里迢迢,大雪纷飞,航班取消,火车停运,拖着行李箱的小文滞留哈尔滨五天五夜。“你见过像墙一样高的雪吗?”说到去年年末湖南的大雪,小文微微一笑,“如果你见过那样大的雪,就不会再轻易说下大雪有多么浪漫。”一切不堪,小文对父母只字不提,全都藏于心里,当堂姐堂姐夫隐约知道一点时,已是后来的后来了。
后来,不知小文想了什么办法,做了哪些努力,最终获得了女友父母的认同接纳,一起回老家开开心心举办了婚礼,此后定居深圳。孩子出生后,妻子做了全职太太,他一个人工作养家。孩子三岁不到,就上国际幼儿园。教育观念与资源自然是一流的,学费也是一流的,“妈呀!这么贵!”高昂的学费令我等普通人闻之色变,仅能靠有限的想象设想他的工作和收入,设想他妻子的日常,设想他儿子的精彩童年。
房贷要还,学费要交,生活要继续,工作哪敢懈怠?自孩子出生后,小文没再回过老家过年。“小孩三岁之前不回来,麻烦。”堂姐堂姐夫非常理解,工作辛苦,带孩子辛苦,跑来跑去更辛苦,他们不想儿子这么辛苦。于是去深圳看他。去过一两次,待了几天便返回。两代人的观念与生活习惯早就不一样了,待久了就是打扰。说起儿子,他们一边自豪一边心疼。“小文想吃麻辣的,但是小夏不准!”堂姐说。小夏即儿媳妇,两个人的口味肯定存在很大差别,但一切以小夏为主,以孩子为主,老婆好,孩子好,小文就好。
孩子出生后,原来的小房子显得有些拥挤,另买了一个七八十平方米的。居住环境改善了,房贷的压力也更大了,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眼看着生活一步步往前走,没想到公司人事变动。一段时间的腾挪之后,小文离开原来的公司去了另一家公司。新公司没有原来的名气大,但给出的薪资更优厚,小文干的都是老本行,轻车熟路,做起来得心应手,倒也不错。就这样,小文在职场上打拼,小夏在家庭上发力,工作与教育做到了两不误。
终于见到了这个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7岁不到的小孩,英语词汇量已近2000,英语对话自如。唐诗宋词,张口即来,《古朗月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从头至尾一字不落。“你这个键盘怎么这么短。”弹钢琴的小家伙,手指触到电子琴键盘即刻进入状态,弹得有模有样。小夏说儿子钢琴达到四级水平,继续上培训班,将来直接考八级。此外,绘画、歌舞、话剧表演、数学、逻辑学等等,均表现不俗,远超同龄孩子。关键是这孩子对每一样都很有兴趣,丝毫没有被迫学习的暮气与痕迹。家里电视几乎不开,手机从来不玩,看书、听书、读书,组装、拆卸、建造,一切动手动脑的都很有兴趣。初来乍到,毫无陌生感,简直就是小社牛一个,而小孩子的天真活泼,一点儿都不少。这着实令我惊叹,看来性格的形成与环境的确有着很大的关系。
家族聚会,四世同堂,满满几大桌,大多数人怎么也得走几圈,给长辈敬酒,给晚辈鼓励,兄弟姐妹间笑闹打趣,忙得不亦乐乎。小文没有起身去其他桌敬酒,只略略和本桌人举了举杯,用茶水互道了祝福。“我不喝酒,大家见谅。”语气自然,神色坦然。倒是对妻儿,夹菜添汤,照顾有加。
闲聊中得知,小文又换工作了,至于什么原因,情况如何,他不说,我们不问。聚会结束之后,小文准备返深。初一夜间到家,三天一晃而过。回程的票还没有着落,只买到了去上海的火车票,说是到上海再看情况,总归是有办法解决的。
新年过去,大家各归其位,重回生活的轨道。这几天,这个从大都市回老家来过年的年轻人,总是在我脑海中晃荡。想起他从高中一直走到现在,想起他一路走来,想到“马不停蹄”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