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惠州学院能源与物理学院揭牌成立。能源与物理学院由惠州市政府、惠州学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四方共建。今年,学院计划在功能材料、物理学专业招生200人,未来计划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3个本科专业。
成立能源与物理学院是惠州学院聚焦国家战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惠州学院将重点建设新能源、新型储能等紧缺学科专业,服务惠州及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新能源电池)产业,培育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打造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区域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南方日报记者谢志清
通讯员刘曼曼余锋
面向企业所需
重点建设新型储能等专业
揭牌仪式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惠州离子科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夏佳文受聘为惠州学院能源与物理学院名誉院长。
一批高校、企业成为能源与物理学院发展的智囊团。来自南方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及企业专家,受聘为惠州学院能源与物理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还有一批新能源领域的优质企业,作为惠州学院能源与物理学院实习基地进行了授牌。
当前,惠州拥有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两大万亿产业集群,近年来在新型储能赛道上发展迅猛。在能源与物理学院筹建期间,惠州学院副校长魏晓慧带队到企业、产业园区调研时了解到,在新能源制造领域,惠州既有本土龙头企业,又有外来新能源行业巨头,还有大批优质企业发展迅速,同时很多企业都在渴求新能源人才。
“企业有所呼,学校有所应”魏晓慧表示,建设能源与物理学院是服务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更好地回应企业所需,适应地方发展要求,能源与物理学院计划增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
根据近期规划,今年能源与物理学院拟招收功能材料专业80人左右、物理学专业120人左右;2025年计划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计划招生40人;2026年计划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各招收学生40人。预计未来学院在校生(本科生+研究生)总规模约500人/每年。从远期规划看,到2035年,学院将力争使学科专业整体水平进入省一流行列,努力建成一流的应用型学院。
深化产教融合
突出小班化、双导师教学
作为面向产业而建的新型二级学院,能源与物理学院将如何培养人才?魏晓慧表示,学院将坚持开门办学,通过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学院将面向企业所需,把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课融合起来,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与项目的执行,从而更好地了解行业企业的运作机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惠州学院转型建设应用型高校以来,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能源与物理学院将加大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力度,突出小班化、专业化、国际化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学分制等培养机制,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探索能源与物理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能源与物理学院将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头部企业实验室等合作,引导学生走进教师课题组、走进实验室、走进教师科研团队,将科研优势和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以高水平科研反哺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以科研为牵引实践育人体系。
此外,学院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依托中国科学院近物所化石能源绿色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等平台,聚焦地方产业需求,共建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力争产出一批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果。
■声音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夏萍:
联动高校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夏萍应邀参加了惠州学院能源与物理学院成立暨揭牌仪式。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石化能源新材料是惠州的龙头产业,惠州学院成立能源与物理学院,打造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区域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将对地方产业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夏萍介绍,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下称广州能源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是国内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研究较早的科研机构。今后广州能源研究所可以为惠州学院能源与物理学院师资建设、学生实习、研究生培养等提供平台。
夏萍还对双方在科研技术攻坚方面的合作表示期待。她说,广州能源研究所可以携手能源与物理学院,围绕行业前端性的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研究开展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源头储备。双方还可以开展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攻关,为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供技术服务。
夏萍说,惠州是一个海洋大市,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广州能源研究的学科布局和惠州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可以联动惠州学院能源与物理学院,立足地方自然资源条件优势,开展深入合作,推动更多能源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快能源科技成果产业化。
广东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勇:
深化校企合作攻坚技术难题
广东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勇是惠州学院能源与物理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他表示,惠州新能源企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愈加急迫,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以往要从外地引才,花很大的精力和代价,这些人来到惠州以后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引才成本是非常高的。”他说,惠州学院成立能源与物理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助于解决本地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支撑本地新能源企业持续发展,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在他看来,培养符合产业所需的人才,需要学校和企业双向联动。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对接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师资方面提出具体需求,协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等进到高校,作为校外导师,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能力。
陈志勇认为,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高校与企业扮演着功能不同但优势互补的角色。企业贴近市场,创新周期相对较短,高校依托实验室等平台可以进行长期研究和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校企合作有助于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和应用。
此外,陈志勇还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合力攻克新能源行业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表示期待。他表示,新能源行业发展亟须解决一些突出难题,比如电池安全、寿命等,这些问题需要长期不断投入和研究,高校可以携手企业、科研院所等,围绕重点难题开展课题研究,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