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说,今年全国各地高考发榜后,舆论场鲜见对“状元”的报道,云南、北京等地开始对高考成绩实行“隐藏款”,让高考成绩优异者“隐身”,这相当于,对炒作“高考状元”采取釜底抽薪之策,受到了舆论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可是,在广西南宁、钦州等地不少学校采用“文字游戏”的方式,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来实现对高分学生、“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宣传。钦州学校的截图显示,“高三应届班顾同学摘到一只重达696克的芒果,是今年钦州城区水果市场的果王,目前京城两大水果商已经闻讯来钦州进行抢购。”除芒果外,也有用鱼苗、桃子等其他物品来暗喻成绩的情况。
纵观各地“水果喜报”,不难发现,看似打哑谜、捉迷藏,但明眼的一看便知,这是对国家禁令的公然蔑视。其最终目的是,靠变相的“高考喜报”,来宣扬自己学校,获取到争抢生源和其他教育资源的机会。
严禁以各种方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可以说,教育部早已三令五申了若干年了,每年高考这个时间节点都会重申一次。前些日子,教育部照例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要加强对中学、教师等相关主体的管理,严禁以各种方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
根据边际效应递减原理,相同的内容每重复一次,其效力就减弱一分,重复的次数越多,效力就越差。就此次“水果喜报”,从整个报道来讲,只字未提任何处罚意见,也没见当地职能部门机关介入。现在公众最为担心的是,“水果喜报”被禁止,媒体公布一下就不了了之了吗?
严禁炒作“高考状元”的禁令不能沦为摆设,“水果喜报”究竟如何出炉、数据来源哪里、涉事人员该担何责,相关部门要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一些地方以“文字游戏”来肢解禁令的行为必须受到应有的处罚,否则,所谓的禁令成了“纸老虎”,势必引发“破窗效应”,带来更多学校的效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