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12所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有的缺额过千。而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061万,2022年全国高招计划数是1036万。从当前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甚至是老牌高校,也在少量扩大招生规模,例如我所在的高校,今年增招250人左右。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一直较低,即使三胎政策出台后,生育意愿也很一般。从这样的对比来看,不利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高等教育能力的积聚和释放,长期下去,必然影响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等各个方面,根本上会削弱国力!因为“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日本的战后发展,正是因为重视教育。
那么,以后会有高校倒闭么?很显然,如果一些高校继续着以前的思路,认为只要有财政拨款,高校就会“活下去”,显然是错误的。即使是一所百年名校,仅仅依靠“历史的发展惯性”,最终要么是没落、要么是被兼并。早些年,很多农村中小学在生源向城市流入的情况下,一些农村中小学也没了。我读的中学是布衣将军冯玉祥办的,上世纪70-80年代在江北皖南一带很有名,但步入新世纪后,因为各种原因,目前只剩下初中部,生源问题是学校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校如何确保在生源压力的“新状态”下,继续内涵式发展呢?首先是扩大招生影响。目前来看,好的学校依然不愁生源,特别是C9高校,但是,这些好的高校也在想方设法提高生源来源和生源质量,比如和优质中学长期展开战略合作。在学生报考选择因素多样化的背景下,有的学生喜欢报考大城市,而不愿意去一些新设立的大学城。例如,广西今年遭遇到“高招危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区位因素,甚至有些考生听到武鸣大学城,便开始打退堂鼓。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在属地化管理时,在办学地点上多做文章。
其次,高校要深入挖掘办学职能。高校不仅是教学,教学是基本职能。高校办学也是为了科研和社会服务,以及文化创新。因此,在生源质量和数量一旦出现危机的时候,应该及时调整职能关系。例如,可以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发展精英教育,并将“多余”的教育资源用于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一方面保证学校声誉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在积蓄办学资源。
再次,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前瞻性设立学科和专业。虽然并非是学生喜欢的就一定是国家需要的专业,但是国家需要的专业,一定是能够吸引学生的专业。高校学科和专业的设立,一定要能够体现出国家发展急需,或者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能够积极争取校友的长期深入支持,特别是在产业领域。
说到底,高校招生危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办法也无法挽救高校招生危机。但是,现在的生育意愿也确实低,目前出的一些刺激政策,也难以引起大家的兴趣。其实,关键的原因还是在生活成本,类似于房子、车子、票子等,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变量。不过也要说的是,当前也存在“不生文化”,和房子、车子、票子关系不大,这也是需要积极应对的现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