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本职工作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然而拥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也能够说得过去;但高校命名一直是一个两难问题,特别是位于非省会城市、非著名城市的院校,以所在地命名的话,担心名气不够响亮;以省份或者大区命名的话,又难免为人诟病不务实;比如湖北省先后有孝感学院、襄樊学院等以地方城市命名的院校改为以省名命名。后来教育部出台文件约束高校命名,强调高等学校命名要坚持名实相符、准确规范,体现办学理念,突出内涵特色,避免贪大求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命名更为实际。
近期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名单中,贵州省有多个独立学院转设入围,其中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转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转设为贵州黔南经济学院列入公示名单之内;这两所学院都位于惠水县,转设后仍为民办性质,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同时冠以省名与州名的命名方式,而省内贵州大学明德学院与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在公示名单中则直接以所在地命名,分别更名为贵阳信息科技学院以及贵阳人文科技学院。
贵州省高校命名可以说是国内高校命名的缩影,有毕节学院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等例子,但去地方化的现象并不严重;有贵阳系院校更名为贵州系院校,比如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也有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茅台学院等以所在地命名的例子;比较独特的就是以黔南命名的黔南系院校从无到有、规模逐渐壮大的情况。1975年黔南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改为黔南五七师范大学,此为以黔南命名的开端,学校先后经过了黔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黔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在2000年与黔南州教育学院、都匀民族师范学校合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也成为第一所以黔南命名的本科院校。成立于1985年的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也在2003年合并了黔南民族卫生学校之后形成了现有规模;成立于1952年的贵定师范学校也在2014年改制成为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及2001年由黔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黔南民族财政学校、黔南民族农业学校和黔南民族工业学校合并而成的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如果此次方案中的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这两所学院正式获批之后,以黔南命名的高校则有4所变成了6所。
提起黔南,通常第一印象就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这里位于贵州省中南部,东与黔东南州相临,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西与安顺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接壤,北与贵阳市为邻;这里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通道,境内风光独特,曾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城榜,有斗篷山、荔波樟江、阳宝山、四季花谷、掌布藏字石景区、草塘千年古邑、珠家山、金海雪山、荔波锥状喀斯特峰林、福泉古城、猴场会议遗址等知名景点。这里民风淳朴,居住着布依族、苗族、毛南族、瑶族等43个民族,有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等各具特色的习俗,有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更建节,苗族四月八、吃新节、苗年,水族端节、卯节、敬霞节,毛南族火把节,瑶族盘王节等节日。
1956年8月设立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贵州省的九个地级行政区之一,下辖2个县级市、10个县:都匀市、福泉市,荔波县、贵定县、瓮安县、独山县、平塘县、罗甸县、长顺县、龙里县、惠水县、三都水族自治县,州人民政府驻地都匀市,总面积2.61万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328.09万。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因位于省之南部,习称黔南;另据《中国地名辞源》: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因方位和民族而得名。
黔南也是贵州省的别称之一,《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黔南是贵州省别称,贵州简称黔,又因位于国土南部,故名;陆游诗歌《东山》写道:駞酥鹅黄山陇右,熊肪玉白黔南来。黔作为贵州省的别称,则是因省境东北部在战国秦代属黔中郡、在唐代属黔中道得而得名。黔中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23年,《左传昭公十九年》:楚子为舟师以伐濮。楚平王用水兵溯今乌江、郁江而上郁山濮,在原楚国商人行销郁山盐的地区置黔中郡,黔中之名有多种说法,尚未形成比较权威的观点,比如“森林遮光”或“钳制:之说,比如“中为河流或水”之说,类似于古巴人汉中、巴中、阆中、资中等地名;另有林河先生在《到古黔中去寻找失落的中华文明(上)》中谈到古黔中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从越语对水稻的称谓,南蛮(越人)是稻作文化发明者,而中国人最早种植的水稻是粳,因此自称为粳民,后被翻译为黔,黔中或因这里是‘粳民的居住地’而得名;另有说法人文黔中的得名与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