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 > 教育资讯

【“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感动中国的背篼校长”刘恩和: 一生无悔赤诚谱写教育之歌

【人物档案】刘恩和,男,土家族,1951年11月出生。1976年7月毕业于思南师范学校。1999年3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后坪乡茨坝小学原校长,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十六大代表。为建设茨坝村小,他发动集资4000元,自筹垫资6000元,每天坚持往返10多公里背运材料,感动村民共同背运,历时4个月,穿破5双胶鞋,一个人背回104吨建材,行程2000多公里。他长期在偏远山区学校任教。获得荣誉后,其奖金全部用于学校建设和公益事业,曾资助学生近500人。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人民日报》《新华社每日通讯》《中国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曾以“感动中国的背篼校长”、“教育愚公——刘恩和”等为题报道他感人肺腑的乡村教育人生。2011年11月退休后,被后坪乡党委返聘为教育监督员,继续发挥共产党员的光和热。

山村教坛卅八载 忠诚无悔跟党走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2023年9月8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召开的高规格的全县教育发展大会上,县委书记罗洪祥,县委副书记、县长代忠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明军,县政协主席席宁等四家班子领导悉数出席,足以可见沿河这个1934年红三军在谯家土地湾建立“云贵高原上第一个红色政权——苏维埃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老区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刻也不能耽误的大事来抓,使教育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沿河实践的重要支撑,对于人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力度之大。由此带来的感动,让人久久萦怀。于是记者又一次走进“红军入黔第一乡”——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后坪土家族乡采访“感动中国的背篼校长”、“山村红烛”、“教育愚公” 刘恩和老师,回眸再现刘恩和老师与47年前“背来的学校”——茨坝小学师生同心、八方支援、全民兴学办学的艰难岁月和心路历程。

刘恩和老师经常回到茨坝小学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

1973年,刘恩和进入茨坝小学任教。1977年秋,刘恩和奉命调到石界完小参与组建初中部。他一人兼教数理化音体美等课程,还兼管学校后勤事务。筹经费,购木料,整修初中班教室。工作兢兢业业,深得大家信赖。

1993年9月,刘恩和从后坪小学调任茨坝小学校长。当他冒着风雨赶到茨坝小学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宿舍、没有操场,是一个典型的“三无”学校;再看教室,窗户没有玻璃,四壁透风,晴挨晒,雨挨淋;课堂上,几十个孩子稚嫩的身躯在寒风中不断地颤抖。此情此景令这位40多岁的老教师忍不住流下了泪水。于是,他操起刀斧,从家中搬来木料、砖瓦,开始对学校修修补补,一干就是3年。

1996年冬,刘恩和盼来一个喜讯:可用世行贷款修学校,不过有关部门要求茨坝小学必须在5天内筹集到5000元匹配资金。5000元,对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乡村小学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刘恩和沉思良久,斩钉截铁地说:“干!”当时,村子里刚刚集资修电站,群众已经拿不出钱,刘恩和只得找到信用社主任冯应祥,但是个人贷款最多只能贷3000元,离5000元还差2000元。

当刘恩和拿着只差两个月就到期的定期8年的存单去取款时,冯应祥惊诧得说不出话来,他提醒刘老师,提前支取将会造成1000多元的损失,那是得不偿失的。1000多元,可是他工作20年来存了8年的来之不易的积累呀!这在贫困的农村、对一个时常资助贫困学生的教师来说,怎么算都是一笔不小的损失!虽然也心痛,但是,为了200多个学生能有一个真正的教室,刘恩和义无反顾按要求准时集齐了5000元资金。

1997年1月,通过艰辛努力,项目资金终于全部到位。可是出现一个棘手的问题,没有一家施工队愿意接受这个活儿,都嫌工地偏僻、工价太低。无奈之下,他去央求一位长期在当地做活的包工头董长兵。董长兵被刘恩和的执着深深感动,决定接这个活儿。

刘恩和老师经常回到茨坝小学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

茨坝不通公路,钢材、水泥等全靠人工翻山越岭从10公里外的镇上背进山里,背一趟来回要花两个半小时。刘恩和此后每天鸡叫头遍就上路,背回一趟才上课;放学后,再背一趟才归家;星期天,居然一天背3趟!就这样,4个月他走烂了5双解放鞋,建校用的水泥、钢材、石灰、红砖,他一人就背了104吨,跋涉2000多公里山路。中暑没有让他退却,石灰透过背篼和着汗水烧烂了背上的皮肤也没有让他退却。

传说中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苍,而刘恩和的精神感动了全校师生和父老乡亲,全村200多人参加了义务劳动。从放牛娃到过路人,从老师到学生,从家长再到其他村民,几乎“全民皆兵”,纷纷背起背兜,苦战在山村小道上。村民田维清说:“校长累成这样不歇脚是为了啥?为给子孙造福!”

1997年8月底,442平方米、拥有8个教室的两层教学楼屹立茨坝村齐家山脚下,孩子们坐进了崭新的教室。新学年开学前,这所“背来”的两层楼学校终于成为了山村里有史以来最漂亮的建筑。

1998年9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刘恩和“希望工程园丁奖”,同年,他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作为教师对学生,应当像父母对子女一样。”刘恩和常说。他视教书如命,爱生如子;他不图名利,不计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亲情;宁愿自己过苦日子,也要省钱资助学生;他一心扑在教学上,不少人对他的行为不理解,可他自己很清楚,要改变山村落后的面貌离不开教育啊!

有一次,学生汪国安淋巴发炎,刘恩和硬是背着他跑了十几里的山路为他看病,替他交药费、找医生。回来的山路上,汪国安满眼泪水地对他说:“刘老师,你比我的爸爸还要亲哩!长这么大,我爸也没这样背过我。”

山区农民生活窘迫,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刘恩和每年都要挤出一、两个月的工资为困难学生垫付学费。一位曾是刘恩和学生的年轻教师动情地说:“30多年来,刘老师在后坪、石界、茨坝3所小学,用他微薄的工资先后为500多个学生垫交学费1万多元,80多名面临失学的孩子在他的资助下考上了大中专院校,凡是他教过书的乡村没有人不敬重他。”如今,他教过的学生,已有近50人踏着老师的足迹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

实际上,刘恩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1998年,刘恩和的女儿考入思南师范学校,家中一时凑不齐学费,只得贷款送女儿上学。刘恩和当乡村教师多年,大量精力用在琢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尽可能让每个山里娃都成才上面了。

有一段时间,刘恩和发现不少村民因贫穷不愿让孩子继续上学,急得直挠头。为了提高入学率,他主持制定了教师跟班、包班制,包班教师必须从学习、生活、思想各方面指导学生,决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穷而失学;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入学奖、巩固奖和教学质量奖。在刘恩和的心中,他始终视校为家,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学校和学生。

1992年9月12日,重病卧床的母亲深知自己年寿已高,托人带信让刘恩和无论如何也要回家见她。9月14日,家里又派人来催他马上回去,说母亲病危。可是他仍然坚持上完全天的课才往回赶,想不到还是晚了一步。这位刚强的土家汉子不禁长跪不起,嚎啕大哭。38年来,从踏上讲台那一刻起,刘恩和就暗暗立下誓言: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一辈子教书育人。

“背来的学校”茨坝小学。

38年来,刘恩和一如既往地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时时处处发挥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生躬耕,闪耀着育人智慧和无边师爱的光芒。

2002年,刘恩和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2003年12月16日,刘恩和与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等感动中国的杰出人士一道,在中央电视台第九演播厅《中国日记——我们的2003》与全国人民见面,成为了当今中国千千万万奋斗在贫困乡村的教师的杰出代表。200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殊荣。他曾先后获得各级各类表彰20多项。

“一个人来到世间,非常短暂,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为了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更有意义,不枉来人间一趟,就应该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个标准就像毛主席为我们指出的,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刘恩和经常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胸怀宽广,忠诚踏实,随时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这样才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与病魔坚强赛跑” 甘于清贫铸师魂

被当地人尊称为“教育愚公”的刘恩和在后坪乡坚持教育工作38年,为当地的孩子们建造了一座美丽的精神花园。当年,为了建好茨坝小学,刘恩和建校期间,他的脊背被压弯了,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却毫不在意。“最高兴的是,孩子们终于有安全的学校上课了。”他说。

2007年,刘恩和老师患上鼻咽癌,医生建议开刀治疗。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业,他选择保守治疗,带着一大包药物回到茨坝小学继续教书。就这样,他又在三尺讲台上执教三个春秋。

然而,病魔的侵袭并未休止。2010年5月,刘恩和突然晕倒了。经重庆市彭水县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脑梗塞。这一次,他昏迷一个星期,住院一个月。

“我不能就这么去了,我还有心愿没有完成……”刘恩和凭借顽强的精神,又一次站了起来。“我还想把这一届学生带完,我不想耽误他们……”这便是他最大的心愿。

40多年来,为修通15公里进村公路,他率领乡亲们投工投劳,公路修通了,他却负债1万多元。他把获得的2万元奖金奖励那些优秀的贫困学生。尽管家庭生活清贫,除去每月留下的生活费,他把所有的收入都捐献给需要帮助的寒门学子,先后资助500多名学生。

刘恩和的学生和茨坝村干部看望刘恩和。

当了38年的教师,刘恩和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一年四季,人们看到他总是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劳动布衣服,脚蹬一双解放鞋,很少穿皮鞋。很多年里,刘恩和总是用金黄色的玉米面掺土豆、红薯、南瓜打发日子,大家都戏称他为“黄金干部”。对此,他一再表示无怨无悔。

“刘老师是一位‘比自己父母还亲’的人!他的爱心和关怀成为学生们成长的阳光和雨露,给与我们前行的力量和勇气。在他的教育下,让学生们感受到知识的美妙和人生的价值。如今,刘老师的声音和形象依然在我们心中回荡,让我们时刻怀念和赞美。”刘恩和的学生这样评价他。他的谆谆教导、为学生做出的牺牲,都印刻在了学生脑海里,并影响着学生的言行。

“撒向学生全是爱”,是刘恩和在茨坝小学提出的口号,也是他一辈子最心仪的事情。他一生教授学生1000多名,转化的后进生也不计其数。

刘恩和从教38年来,始终把大爱熔铸在自己的事业信念和职业理想中,他坚持爱心教育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刘恩和以高尚的师德、深沉的爱心造就着一生的教育不了情。

他坚信身教胜于言传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人格来影响学生。他要求学生不能迟到,就自己带头提前到校,开始时总是第一个进班,后来比他早到的学生越来越多,渐渐地就很少有学生迟到了。

“每天都带着微笑,每件事都很负责,对每个学生都很关心,每时每刻都让人感到温暖,这就是我们的刘老师。”学生们如此评价刘恩和。学生生病了,他领着去买药就医;学生家庭拮据,他坚持资助好几年;学生学习上有困难,他无偿补课;学生思想上有了疙瘩,他耐心地倾听。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焦虑多、情绪变化大,刘恩和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每一点变化,或倾听或鼓励,或谈心或用激将法,通过各种方法让“爱”注入学生的心中,使他们迸发出积极向上的动力。

同样的山路,40里开外的家,却让刘恩和留下了两件足以令他遗憾终生的往事。1983年春,妻子冉隆梅进入临产期,母亲再三叮嘱:“山里接生条件差,到时你可得早点回来哟!”然而,当刘恩和上完课匆匆赶到家时,女儿已经出生两天了。当他知道难产的妻子在木凳上蹲了20多个小时胎盘才脱落时,一种说不出的愧疚感便在心里开始折磨着他。虽然他暗暗发誓:“下次我一定提前回来。”可是,五年之后儿子来到人世时,他依然没能守候在妻子身边。为了这事,女儿和儿子都没有跟他姓。女儿生于立春,取名立春霞;儿子生于立夏,取名夏光辉。

38年来,他培养的学生考入各级各类学校,走出大山,圆了大学梦。刘恩和一辈子奋战在教育一线,一生肩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对自己严格要求,只为成就学生的未来,不辜负家长的期望。

刘恩和在后坪小学任教13年,每天清晨打扫厕所就是一件必做的工作。黑滩子桥是连接学校的惟一通道,刘恩和时不时总要去那里加几根柱子、钉几块边板,或者将桥面铺实……

刘恩和心里装着学生,脑子里整天想的是教学,惟独没有他自己。1988年5月,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不久的一个星期天,他主动去做了结扎手术。医生劝他休息几天,他却直摇头:“不行啊,孩子们的课耽误不得呀!”星期一清早,他就出现在教室里。几天后,他的伤口发炎化脓,疼痛难忍,仍咬牙坚持拄着棍子去上课。一次上课时,他疼得实在坚持不住了,只好叫同学们自习。一位知情学生见他大汗直流,当场哭了起来,全班同学不约而同跑过来扶他,“刘老师,你去休息吧!我们听话,不会让您担心的。”他被学生们的懂事和真情打动了,不禁热泪盈眶。

如今在茨坝小学任教的其中6位教师,曾是刘恩和的学生,大家十分敬重他。“为了这些孩子,我们一定要齐心协力!”他的动员很快变成了全体教师的行动。7位老师都用心教导学生、用爱感化学生、用情温暖学生,使得学校的入学巩固率、合格率从全县同类小学的最末位很快跃居前列。现在,不仅茨坝村的适龄儿童100%入学,连附近村寨甚至毗邻的务县、彭水县的孩子也来茨坝小学念书,成为齐家山下、板凳岩河两岸的知名学校。

刘恩和就是这样一个人。不喜欢张扬,做的许多好事都是在默默无闻中进行的,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茨坝、石界、后坪,在刘恩和默默奉献过的每一个地方,村民们说:刘恩和在不为人知的时候悄悄做下的好事实在太多太多,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对学生、对学校、对教学、对他人,刘恩和倾注了满腔的爱和热情;但对家人、对家事,他却很少放在心上。多年来,家里人都曾对他有过怨言。面对家人,他自己也时常感到愧疚。

当地群众对刘恩和的评价很高。如今,走在茨坝村,村民们依然感恩着刘恩和当年的善举和精神,纷纷表示如果没有刘恩和,很多村民早就辍学回家务农了,也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刘恩和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誓言。他不图名、不图利,公而忘私,锲而不舍的高贵品质打动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尊称他为扎根山乡的“教育愚公”。在沿河城乡和乌江两岸各族人民群众的眼中,他是一位受人十分尊敬的人民教师。

团结街道燎原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延春说:刘恩和老师扎根山村教书育人的事迹十分感人!他面对病魔顽强抗争依然不下教育一线的敬岗爱业精神值得学习!

“尽管刘老师自己的身体很不好,但他退休以来坚持捡废旧这一变废为宝的美德习惯,将所得微薄收入积攒起来,用来奖励和鼓励贫困学生和优秀学生。他每个月都要到茨坝、石界、双坪等学校走访,一直以来非常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在他的关爱和帮助下,孩子们一步步地走出大山。他的这种愚公办学精神,在一般人身上没有他的这种毅力,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我们会把他的愚公精神很好的弘扬和传承下去。”茨坝村党支书冯晓琳说。

青山绿水环绕下的茨坝小学校园整洁井然,文明雅静,朗朗的读书声清脆悦耳,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两座教学楼在秋阳下分外耀眼、明丽。

“栖霞枫红”伏砺志 化作春泥更护花

9月26日,记者走进茨坝小学,采访“不熄的山村红烛”刘恩和老师。记者眼前的刘恩和,一头银发,脸色黝黑,一脸笑容。

对比“先进典型”“教师模范”“老前辈”这些称呼,刘恩和似乎更喜欢听别人叫他“刘校长”。望着眼前这座442平方米、两层教学楼的“背来的学校”,刘恩和感慨万千。

自2011年11月退休后,刘恩和被乡里返聘为教育监督员。虽是返聘,却没有工资,但刘恩和老师毫不在意,乐意接受。从此,一个忙碌的身影经常往返于后坪乡各个学校之间,监督全乡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营养午餐、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情况,成了他的“新职责”“新使命”。

记者采访中与刘恩和合影。

“既然党和政府信任我,我就一定要做好。”每当新学期开学,刘恩和都要去后坪乡的每所学校巡视,全部走下来,得花上一个多星期时间。

有时凌晨5点多,天还没亮,刘恩和就穿上解放鞋,带上洋芋、红薯等“干粮”,开始奔走在一条条崎岖山路上。有一次,去楠木、当门、茶园村小,花了整整一天,走了30多公里,回到家中已是深夜。

刘恩和脚上的鞋子便是在这样的行走中,磨平了底、磨出了窟窿。他也是在这样的奔波中,白了头发、白了胡子。

敬业已融入他的血液。作为教育监督员,每一个学校多少学生、几个班级、几名教师,刘恩和说起来如数家珍。“我希望每一个学校都能把教学质量提升,把孩子们培养成才。”他想用自己的一点光热,温暖每一位孩子,激发每一位山村教师的热情和激情。

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刘恩和不大愿意去回想。包括他当年用背篼背来一座学校的事情,他只是埋藏在心里,从不拿出来炫耀。

虽然有退休工资,但刘恩和还是能省则省,闲暇之余通过捡废旧售卖,给学生发放奖励,为学校多尽一份绵薄之力。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一大批年轻教师开始扎根山乡,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教育愚公”的精神,在大山深处继续传递。

“刘恩和老师对自己太不近人情,一心想的是工作,从来不伸手索取,连一件衣服也舍不得买。退休后依然十分关心后坪乡的教育发展,每年还要走访乡里每所学校,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茨坝小学退休教师汪永江说,刘老师把他毕生的心血投入这个学校,现在却不肯在学校吃一顿饭,怕给学校增添麻烦。

“我奖励学生,目的是让他们把书读好,将来成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都有用的人才。”刘恩和一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苦干实干,把工资用作“公支”,前些年用来修路、修学校,后来又用于给成绩优秀的学生发奖。刘恩和的奉献精神和教育情怀得到上级领导高度肯定,多次受到各级嘉奖,更是得到乡亲们的称赞。

从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刘恩和又给后坪中心完小设立奖学金,由于学生人数多,奖金比茨坝多了一倍,为30元、20元、10元。同时为中学生设立奖学金,七、八、九年级各选最高分数1人,发奖金100元,中考以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为准,只要考上奖励100元,人数不限。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党的领导下才过上了好日子的,虽然我老了,但我希望通过在学校设奖学金,激励孩子们勤奋读书,将来学有所成,更好地建设国家、回报社会。”刘恩和说。

“刘老师,是什么给了你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教育的信念?” 2019年10月19日是铜仁幼专建校100年纪念日,知道优秀校友刘恩和返校,许多幼专学子早早在广场等候。“教师是人民的需要,我一直对教书很感兴趣。我退休以来,经常自觉地去山村走访一些学校,了解当地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是想让更多学生读好书,将来都登上荣誉领奖台,为党和祖国做贡献。”刘恩和说。

在铜仁幼专建校100周年“爱在这里”文艺汇演的舞台上,刘恩和与女儿立春霞、儿子夏光辉、儿媳罗小义被鲜花与掌声、欢呼声簇拥到舞台中心。“刘老师已经退休多年了,此时此刻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主持人问。“为了山里的孩子,我做一辈子山村教师无怨无悔!”这一句回答简单朴实,却是刘恩和对38年教育生涯最真实的体会,把青春和才智无私奉献给贫困山村的最响亮的回答,是对学校“献身教育、回报山乡”精神最深刻、最透彻的诠释和执着践行。

《人民日报》《新华社每日通讯》《中国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曾以“感动中国的背篼校长”、“教育愚公——刘恩和”等为题报道他感人肺腑的乡村教育人生。

“今天,我们不仅仅是来看望刘恩和同志,更是为了弘扬他为教育事业矢志不渝、默默奉献的精神。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他开展一系列‘传帮带’活动,进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为助力铜仁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今年“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时,铜仁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昌龙和县总工会一行看望刘恩和老师时说。

后坪土家族乡党委书记杨虹告诉记者:刘恩和老师一生多舛,一辈子带病坚持战斗在乡村教育一线,呕心沥血培养出1000多贫困山村学子走出大山,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培育出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如今已是桃李芬芳;在他身上,流淌着执着坚定、百折不挠、团结拼搏的优秀品德和温暖社会的美好胸襟。在后坪人民的心中,他是一座永远闪亮的精神丰碑。

“位卑未敢忘忧国,栽桃育李报山乡。”刘恩和老师把一生都献给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如今已经73岁的他,依然在为山村教育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发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光和热。

记者手记:

古代寓言中曾有九旬愚公,人力移山,扣石垦壤,寒暑易节,矢志不移,终感天动地,金石为开。21世纪的今天,一位山村教师38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乡村教育第一线,不图名利,不计得失,被誉为山乡教育的“愚公”。他就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后坪乡茨坝小学原校长刘恩和。

47年前的那个秋天,刚刚调任后坪乡茨坝小学校长的乡村教师刘恩和,面对破旧的校园,没有退缩,身先士卒,尽管自己的家境并不宽裕,仍然拿出自家的工资和积蓄,举力兴建茨坝小学。他一天也没停歇,坚定率领乡亲们从10多公里远的地方背来300多吨建筑材料,而他本人背的建筑材料就有104吨,累计背了2000多公里,终于背来一所山村学校。

“感动中国的背篼校长”、“教育愚公”刘恩和老师一辈子忠诚党和人民“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赤诚情怀和高尚人格魅力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自律、执着和艰辛,严寒酷暑勤耕耘,夜半三更仍挑灯。其“传道授业”一生,融合传统教育、德育,取得显著成效,以执着无悔的教育情怀播下一颗颗真善美的种子,为山村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全国教育系统最美山村教师和广大乡村教师立德树人的可贵典范。

刘恩和38年教师生涯,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他倾力垫资、发动群众捐资改善山区办学条件的先进感人事迹,苦干实干的创业精神和育人情怀,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学为家、严格执教的爱岗敬业精神,如今,在乌江两岸、桃源铜仁、多彩贵州美丽高原上传为佳话。

在2023年9月8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召开的备受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全县教育发展大会上,县委书记罗洪祥说,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全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受表扬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为榜样,投身、扎根教育热土,努力创造无悔于人生的光辉业绩。希望全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执着于教书育人、淡泊于功名利禄,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沿河实践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县委副书记、县长代忠义在主持时要求,要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力促教育工作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要转变思维模式,突出质量特色,打造教育品牌,走质量立校、品牌兴校、内涵发展的道路,真正让沿河成为“出人才、出名师、出名校”的教育高地。要增强责任意识,以实际行动管好自己、带好队伍、抓好业务、办好学校,让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矢志成才、放飞梦想、成就未来的舞台。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身教育事业,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有这样的县委、政府如此重视教育,沿河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图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叶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