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俞敏洪曾经说过的:“真正为中国教育做点事是今天我思考的问题。”
很多人都评论说:俞敏洪确实做到了,他是一个有情怀的教育者。
所谓情怀,则是一个人摒除金钱利益关系后,仍然还有精神上的追求。
但可惜的是,很多创业者,都早已在金钱的声色里,丢失了自己最初的情怀。
好在俞敏洪还保留着他内心那一点关于教育的梦想。
我愿称它为,属于俞敏洪式的,一种“莽撞的坚持”。
一、三次高考,终入北大
如今的俞敏洪,是新东方的创始人,是在商界、教育界都具有重要地位的人。
然而曾经,他却也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村娃。
一直到18岁之前,他所能看到的,都只是家乡那个小山村。
自然的山山水水固然有其秀丽之美,但现代文明却无法照耀进来。
俞敏洪的父辈,也一直被困守在这片贫瘠的地方。
好在俞母虽然见过的世面不多,但却从村里人对教书先生的尊敬,窥探到了改变儿子命运的转机。
她知道:想要让儿子摆脱这种困境,唯一的方法就是教育。
因此她花费无数力气把俞敏洪塞进大学的跑道里。
尽管他们的家庭并不富裕,支撑一个孩子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实在是一个大负担。
但俞母从不曾放弃。
哪怕俞敏洪接连两次高考落榜。
俞敏洪自己都快要放弃了,俞母却还不愿放弃。
又求人又花钱的,才把俞敏洪塞进一个名师的高考补习班里。
而俞母得知俞敏洪可以去补习班上课时,脸上露出的笑容,也深深的留在了俞敏洪的心里。
那种笑容里有着对教育的盲目的相信,相信教育一定可以改变她儿子的人生。
私以为,从那时候开始,教育的种子就已经在俞敏洪心里扎根。
所以他也顶着重重的压力,再次选择了复读,第三次参加高考。
不要说那个时候,就算现在,又有几个人有高考第三次的勇气?
哪怕有母亲的全力支持。
俞敏洪却不管不顾,他的坚持是莽撞的而不顾后果的,摒弃了所有的杂念,放弃了去思考失败的可能,杜绝了所有外部的声音,全心备战高考。
但这一次,在这种“莽撞的坚持”下,他终于考上了北大。
拿到北大通知书的那一刻,也代表着,他真的和过去的自己不同了。
他已脱离了父辈生活的足迹,走向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二、教书不成,又创新东方
进入大学后的俞敏洪,仍然是莽撞的。
明知自己口语不好,和其他大城市出生的同学有着巨大的差异,却能在一年时间内啃下300多本书,把英语词典倒背如流,成为班里的单词王。
明知自己其貌不扬,成绩平平,却仍然能锲而不舍地给女同学表白,他说:“我们大学最丑的女同学都有收到情书,那就是我写的。”
可惜女同学并没有回应他。
俞敏洪这时的坚持,很莽撞,也很傻气。
毕竟有谁明知道结果可能并不如人意,还愿意傻傻的堵上自己所有的自尊去碰壁?
但也就是这样莽撞坚持着的俞敏洪,才有了更多做梦的可能。
大学毕业后,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出国留学,镀金深造。
俞敏洪当然也梦想过这样的时刻,甚至他是通过了托福考试,被美国多所学校录取了的。
但是他并没有足够的金钱,去支撑自己留学的梦想。
只好选择留在北大任教。
理想似乎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纵然脑海里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有很多壮志凌云的梦想,但此时,俞敏洪只能窝在自己在北大的那个狭窄的宿舍间里,通过书本去描绘外面的世界。
不是没有想过,在这逼仄的空间里,让自己死了心,放弃那些曾经莽撞坚持的东西。
但是妻子的期待,却到底让他不甘于此。
于是外出授课,于是开班培训,“北大老师”的名头的确很管用,他的培训班办得如火如荼,收入甚至超过他在北大的工资。
然而到底还是被学校知道了。
于是,没有任何的预兆,一则开除通报直接出现在公告栏里。
俞敏洪被北大开除了,从此他再也不是北大老师。
绝望过、愤懑过,但骨子里的那种“莽撞的坚持”,却让他不愿意就此认输。
既然已经出来,那不如干脆彻底干起来!
1993年,31岁的俞敏洪决定大干一场,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人至三十,多少人瞻前顾后的年龄,他却仍像是当初少年时一般莽撞。
好在,他的莽撞在培训教育这块贫瘠的土地里,开出了花朵。
三、三驾马车,新东方全盛发展
他租了间平房当教室,门外再置办了一套桌椅充当报名区。
条件简陋至极,但俞敏洪却毫不灰心,每天踩着自行车出去大街小巷贴小广告。
为了宣传还特意开办了免费讲座。
看起来很傻,但这股“莽撞劲”,却很俞敏洪。
而结果也是出乎意料,居然有不少学生报名。
俞敏洪再次证明:认准目标后的莽撞的坚持,终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
随着课程开设越来越多,报名学生越来越多,俞敏洪和他的培训机构也越来越出名。
他当时编写的托福考试“红宝书”,更是被很多学生奉为“留学圣典。”
俞敏洪渐渐地想要扩张了。
他的确是莽撞的,有多少人创业那一步迈得无比艰难,举全家之力去投入后更是胆战心惊。
他却胆敢堵上自己和家人的家底,再赔上自己的人情,把自己的同窗好友徐小平、王强等人给挖回来。
而当时,他的同窗们说:“我是冲着你给我们打了几年开水才回来的。”
原来读大学时的俞敏洪,一直默默地充当着同学们的“提水小厮。”
看起来又是傻傻的坚持,但瞧,这坚持终于也在几年后开花结果。
曾经的同窗好友,在这一刻,终于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
俞敏洪做出国培训,徐小平做留学咨询,王强做口语,他们互相独立又互相配合,构成了新东方最完整的运营链条。
他们被称为“三驾马车”。
而有他们的强强联手,才有了新东方后面的迅猛发展。
新东方一路高歌猛进,拓展至全国20多座城市,年收入增加到3亿元。
俨然已经成了国内最大的留学培训机构。
他们撬开了无数空白的留学市场,送出了许多的留学生。
虽然当年俞敏洪限于经济压力没留学成功,但给别人造梦,是不是也是一种幸福呢?
2009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授予他的颁奖词是:
“一个曾经的留级生,让无数学子的人生升级;他从未留过洋,却组建了一支跨国的‘船队’。他用26个字母拉近了此岸和彼岸的距离。胸怀世界,志在东方。”
四、莽撞的坚持
如今的俞敏洪,已经是绝对的成功者。
他身上似乎再也没有当初那种“莽撞”的影子。
然而“俞敏洪奖学金”的设立,却让人觉得,他还是当初那个追梦的少年。
为了梦想不计一切,不顾后果,莽撞的坚持着。
他曾经只想完成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来他却想完成社会的教育理想。
教育始终是他生命中不变的主题基调,他一直在坚持。
这个世界上或许有很多如俞敏洪一般成功的创业者,然而能始终莽撞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怀的创业者,却又太少。
如果我们社会的企业家、我们社会的创业者,身上都能更多一点这样“莽撞的坚持”,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也能更少一些名利的冲击,更多一些对深层价值的思考呢?
褪去企业家的严肃板正,多一点做梦少年的莽撞天真,或许我们也能发现更多名利之外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