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南 > 教育资讯

俞敏洪: 中国大部分的创新口号都是空的, 因为没人愿意读书

想必大家都知道新东方是中国著名的私立教育机构,它的学校遍布全国,教育市场涵盖小中高各年级。新东方无疑是中国现当代最成功的一个教育龙头学校,但是它的起源并不算很早,它不过是1993年才成立的,至今也只有28年的历史。

新东方的成功离不开它的创始人俞敏洪的辛苦打拼,俞敏洪本人出身贫穷,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了新东方。

2009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大会对俞敏洪的评价:一个曾经的留级生,让无数学子的人生升级;他从未留过洋,却组建了一支跨国的船队。他用26个字母拉近了此岸和彼岸的距离。胸怀世界,志在东方。

许多年之后,面对记者,俞敏洪将会回想起在他的同学王强带他用11块钱去买20本书的那个下午。

努力学习

2013年陈可辛导演拍摄的《中国合伙人》的灵感来源正是从俞敏洪的打拼经历,里面的三个主人公正是现实中的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

电影中的三位主角早期在北大时拼命读书,后来创业,一波三折之后创办了一个大公司,而在现实中,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也是一样,他与王强也是在大学里认识的。

值得一提的是俞敏洪经常做演讲,他也经常在演讲中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在一场演讲中,他说:大三开始我就拼命地读书,几乎以每天一本书的速度在往前走。起初,俞敏洪看的是徐小平家里和学校图书馆的书,后来他发现王强有很多书,一问才知道王强从大一开始就买书。

俞敏洪回忆道:当时北大一个月给我们每人发22块钱的生活费,他就把22块钱分成两份,11块钱买饭菜票,11块钱用来买书

那是上世纪80年代,书价便宜,平均书价每本5毛钱,因此俞敏洪有段时间拼命看书。1982年,俞敏洪患上肺结核,休学一年,在那一年里他因为疾病比较抑郁,所以他读书、写作、背单词,日子过得简单又有点清苦。

88年的时候,中国开始有GRE考试,GRE考试要有2万个词汇量以上才可以去教,当时的俞敏洪因为背单词背出规律了,自信满满的他开始教GRE词汇,再后来他就跑出去教补习班,教到最后,北大一些老师办的补习班的学生都被吸引到他那里去了,然后俞敏洪被学校记过处分。

和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的一样,俞敏洪离开了学校,开始创办补习班,慢慢做成大公司,俞敏洪说:你今天做的事情跟未来想要的事情立刻挂钩是不可能的。

俞敏洪刻苦的读书积累起来的知识储备在做老师的时候派上了用场,他背单词找到的窍门也在开补习班时派上了用场,但在他生病期间读书写作背单词只是一种消遣,他说:要保持每一天都知道自己的生命还会前行,知道未来你需要有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空洞的创新口号

正是深谙读书的重要性,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讲到我们国家目前最可怕的一件事,就是全民都不读书。

他说,犹太人每年每人平均读65本书,日本每人平均读45本,而中国每人平均只读5本书,而统计时这5本书当中还包含教科书,除去这部分教科书之后只剩1.5本,这是相当低的比例。

而犹太人总人数不到2000万,但获得诺贝奖的有200多人,全世界的发明创新犹太人竟然占到了四分之一!这是读书使他们变得聪明了。

俞敏洪讲到他自己曾经做过调研,发现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基本不读书。除了教材和教学有关的书籍,其他书籍没人读,如果平均下来每人每年读书不超过三本。教育工作者都不读书学生就更不会去读书。

不光是普通的学校和普通的老师,俞敏洪说到他曾经在北大演讲,他问北大的学生:每年读书超过30本的学生请举手,结果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举手了。北大可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大学里的学生都不怎么读书了,更不用其他的学校了。

在提到创新的时候,俞敏洪说他认为现在中国鼓励所谓的创新其实都是空洞的口号,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是模仿国外的,很少自己的创新,因为整个国家的创新是跟这个国家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思想所以也没有创新。

仿制文化泛滥

俞敏洪讲得有点绝对但是也很有道理,中国虽然有一些自主研发的东西,比如卫星,华为自主研发的鸿蒙系统等等,但是这类自主研发技术毕竟占少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仍充斥着大量“仿制产品”。

2004年中国铁道部以市场换技术引进日本新干线技术,之后进行优化使之更适合国内。当然经过改良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宣称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毕竟有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此外,在文化领域仿制出的节目就更多了,最典型的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以及《我是歌手》等选秀节目都来自于外国。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的《创造力》曾经提到:“改变现有领域或者创造出一个新领域的任何观念、行动或事物。” 俞敏洪说我们缺乏创造力是因为我们没有思想,没有闲情去多看闲书,看书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在这种学习思维下难以拥有创造力。

小结:

很多人可能要指责俞敏洪说中国不好,本着护已的心态反对他将中国说得如此不堪,但是忠言逆耳,俞敏洪也是希望提倡阅读增加知识储备,毕竟在这个时代知识的获取途径比他读大学时所在的80年代更多,互联网将人们获取知识的门槛砍掉了,我们也应该好好学习了。

我是可忘,点赞关注评论,说出你的看法,让我知道你在看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