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南 > 教育资讯

从中国最富有的老师到争议不断, 辉煌一时的俞敏洪, 到底怎么了?

网上一直流传一个段子,那还是在2006年,新东方还在势上的时候。

对于教育和新东方的关系,俞敏洪非常有信心,他曾和马云半开玩笑的说:

100年后阿里、腾讯可能不在了,但100年后教育肯定在,所以新东方一定在。

马云则不以为然,对这个说法回应道:

教育一定在,而新东方未必会在。

如今看起来马云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最近的一段时间,新东方和俞敏洪的状况似乎都不太好。

俞敏洪本人不断地陷入争议中。

而自从“双减”落地以后,新东方的股价也是一跌再跌。

导致原本一直在传要退休的俞敏洪,也不得不重出江湖。

但很多人都好奇,作为曾经的留学教父,俞敏洪和新东方怎么走到了今天?

1

很多人了解俞敏洪的故事,可能是因为电影《中国合伙人》。

这部以新东方三驾马车为原型的电影,记录了很多俞敏洪的成长故事。

《中国合伙人》的开始,就是黄晓明饰演的角色,跪在祠堂里,求着要参加第三次高考。

这就是俞敏洪真实经历的,不过现实要更“坎坷”一些……

都知道俞敏洪有点“妈宝”,这和他的成长有关。

他的父亲是一个老实的木匠,母亲则是坚韧的农家妇女。

俞家原本有3个孩子,俞敏洪是最小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姐姐。

结果哥哥早夭,“传宗接代”的任务就落在了俞敏洪身上。

俞妈妈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

小的时候,他身体不好。

每一次生病,妈妈都给他炖鸡汤、补身体。

不过虽然疼爱,但要强的俞妈妈对他也是相当严厉的。

因为她不想儿子,一辈子在地里度过。

所以俞敏洪第二次高考失败后,俞妈妈忍着失望,到处托关系、找复读班,让他再试一年。

俞敏洪这才得到了一个机会。

实际上当时的他,也没有任何退路了。

毕竟妈妈把能做的都做了,许多年以后,他都记得一个场景:

天空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妈妈给她找完补习班,由县城抹黑回家,一路摸爬滚打,不知摔了多少跤。

她进门的时候,已经成了一个浑身滴着泥水的“泥人”。

好在当时的俞敏洪,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终于在第三年,成功考入了北大。

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俞妈妈高兴极了。

她高兴地把家里的猪、羊、鸡、鸭全部宰掉,大宴全村三天。

本来江阴农村办席标配是八菜一汤,称之为“八大碗席”。

俞母则要每桌24个菜,办出了方圆几十里村庄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酒席。

后来俞敏洪上学那一天,俞妈妈直接租了一辆5吨大卡车,把俞敏洪送到了常州火车站。

18岁的俞敏洪,就这样进入了北大。

2

《中国合伙人》的故事里,黄晓明饰演的成东青,刚进校的时候,因为太土,被各种嘲笑。

现实的俞敏洪,也是如此。

开学第一天,自我介绍时,除了名字“俞敏洪”,没人听得懂他在说什么。

班长王强听了一会儿,直接打断了他,说:

同学,你能不能不要说日语!

两个人也算是不“打”不成交,俞敏洪从此把多才、风流的王强当成了偶像。

俞敏洪的另一个偶像,则是学识渊博的徐小平。

徐小平是北大艺术团的指导老师,大学时期的俞敏洪,为了能得到女孩的喜爱,随着大流写诗、办起了诗刊。

只是诗写的不怎么样、也没有找到对象,反而和负责的老师徐小平熟悉了。

不过其实在当时,包括王强在内的许多人,根本就看不起俞敏洪。

毕竟他又土,学习也不好,还没什么存在感。

大三那年,俞敏洪得了肺结核,休学了一整年。

所以他是80届的,却跟着81届一起毕业。

巧合的是他太普通了,两个班的人对他都没什么印象。

但他毕竟是北大的,再加上当时好多人都选择了出国,北大特别缺英语老师。

于是一直倒数的俞敏洪,还得到了留校当老师的机会。

也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不久后,遇到喜欢的女孩。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为了追到女神苏梅,好哥们王阳和孟晓骏帮了他不少忙。

甚至他们还让成东青,把苏梅约到湖上,如果苏梅不同意,成东青就跳湖。

谁知道苏梅直接跳了,成东青却不会水,没敢跳……

可现实中在江阴长大的俞敏洪,游泳非常厉害。

表白的时候,他真的是在湖上表白的。

现实中的女神没有跳湖,而是直接答应了他。

两个人在一起后,俞敏洪过上了天天被老婆“数落”的日子:

你看看人家谁,考了一次就过了,直接就出国了。

你再看看你,还不赶紧去学习。

俞敏洪只好继续去学习。

遗憾的是他不管怎么努力,就是考不出去。

时间久了,他自己也认了。

不再执着与考出去,而是想办法挣钱、改善生活。

他是一名英语老师,就把眼光放在了英语培训上。

3

说起来俞敏洪能招到人,王强也有很大的功劳。

想当初他毕业当老师,王强早他1年,成为了一名老师。

王强这人很有意思,别人都想出国的时候,他偏偏要与众不同,选择留校任教。

俞敏洪毕业后,成了他的同事。

当时的俞敏洪高兴坏了,因为王强一直是他的偶像。

两个人都成了老师,他觉得追上了偶像。

然而他没有想到王强风趣幽默,上课很受学生们欢迎。

两个人开一样的课,根本没人去听他的。

俞敏洪努力了几年,才算是稍微幽默了一些,有了一些学生。

彼时的王强却因在北大不顺利,已经出国留学了。

朋友走了,生活还得继续。

考不出去的俞敏洪,一边在北大教书,一边开培训班。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培训班被发现,俞敏洪被开除了。

没有任何退路的他,只好全力开培训班挣钱。

他本来就有多年教学经验,再加上“孤注一掷”后,培训事业也越做越大。

因为只懂“理论”,不懂得如何和人打交道,培训班走了一段时间的弯路。

到了1993年,学生达到了近1万人。

俞敏洪都还没有自己的“机构”。

还是俞妈妈到北京,见他越做越大,在家乡当厂长的她,帮着他弄了营业执照、场地。

“新东方”也由此而来。

1995年底,新东方一年的总收入接近千万元,利润上百万元。

俞敏洪意识到,如果新东方想继续扩大规模和影响力,他就要找比自己能力强的人一起干。

他把目光放到了国外的同学,32岁的他,第一次出国。

似乎是为了证明不同往日,出发之前,他还到商场买了一件4000块钱的大衣。

结果大多人第一次见面,都被他“土”到了,王强更是各种吐槽。

不过俞敏洪也没有白去,毕竟实力摆在那,还是带回了徐小平在内的好几个同学。

至于王强,则是一段时间后,在徐小平和俞敏洪的劝导下,才辞去了当时最好的工作回国。

“三驾马车”真正团聚,是在1996年10月。

在两个聪明人的帮助下,新东方的发展更加迅速。

2001年年初,新东方的营业额达两三个亿。

只是事业越做越大,矛盾也越来越多。

新东方早期的经营模式是合伙人各管一摊,比如王强负责英语学习板块,徐小平负责出国留学咨询和移民咨询板块,包凡一负责写作班,

业务大部分收益归负责人所有,只需交15%的成本费用。

可事业越做越大,扩展的新业务又该归谁呢?

3个人都是“文人”,根本没有管理公司的经验。

再加上千禧年以后,受“上市风”的影响,新东方经常乱成一团。

俞敏洪、王强、徐小平3个人,频繁吵架。

商业纠缠下,积累多年的感情,也一点点地被消耗。

终于在2006年,一切才算是处理妥当,新东方集团在纽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教育机构

三兄弟一起在纽交所敲了钟,一时间也是风光无限。

尤其是俞敏洪,更是以16亿元的身价,被媒体称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

遗憾的是上市没多久,王强、徐小平就退出了新东方。

三驾马车,只剩下了俞敏洪一个,用俞敏洪的话说就是:

真正送命的只有我一个人。

其实一直以来,俞敏洪并不太赞同上市,他想要办的是一家理想主义的教育机构

可新东方越做越大,早就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上市是新东方的里程碑,却是他个人苦难的开始。

因为从此以后,市场将要求新东方每年20%-30%的增长。

他将苦苦挣扎于教育理念和增长理念的夹缝之中,不管有多痛苦,都退无可退……

4

不过虽说一直在叫苦,公司上市以后,俞敏洪的身价也在不断地上涨。

当初的穷小子,成了知名的“留学教父”。

辉煌的时候,连当初的偶像王强、徐小平都比不了。

老实的他似乎是跑赢了。

遗憾的是这之后的路,并没有因此而顺遂。

俞敏洪说自己不太敢冒险,比如投10个亿可以搏一把,但我会想做不成10亿就打水漂了。

他就不敢投了,失去了一些好的商业机会。

再加上他管理的人性化,经常因为感情用错人,明明不能胜任还是要给他机会。

导致一路走过来,新东方接连错失了很多机会。

本来市场上,就不是他们一家独大。

最近的几年,又刮起了“教育热”,不少大的投资者都下了场。

新东方的地位,也没以前那么稳固了。

本来疫情时,网上就有传俞敏洪要“退休”,他甚至还表示:

我做企业到现在也没太大兴趣, 如果我有兴趣的话,新东方应该比现在更大一点。我会去做更加好玩的事情,把旅游经验分享给别人,讲讲自己的人生。

谁知道今年,2月高点以来,新东方股价一路下行,累计跌幅约80%,市值缩水约2200亿港元。

等到年中的时候,“双减”政策彻底落地,新东方再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作为创始人的俞敏洪,不得不重新“上马”。

“退休”似乎也变得遥远,就像他曾说过的:

他将苦苦挣扎于教育理念和增长理念的夹缝之中,不管有多痛苦,都退无可退……

全文完

是结束也是开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