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发了一篇名为《当一辆红色卡车,驶向远方》的文章说:
“教培时代结束,新东方把崭新的课桌椅,捐献给乡村学校,已经捐献近八万套。”
因为“双减”政策,新东方不得不进行业务调整。
俞敏洪在直播中透露,他们将退租1500个教学点。
这些教学点遗留下的崭新桌椅,新东方则全部捐赠给有需要的乡村学校。
这一做法,赢得了很多人的赞叹。
作为一代教培巨头的新东方,如此大规模的动作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哪怕战胜了对手,还是输给了时代。
令人唏嘘。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的一个新闻:金嗓子退市。
曾经家喻户晓,红遍大江南北的“金嗓子喉片”,如今惨淡离场。
如果说新东方是政策下的无可奈何,金嗓子的退市则在意料之中。
这几年,金嗓子一直在吃老本,没有创新的产品问世。
自然而然,就被其他同类型的产品取代失去市场。
前不久,海底捞也关停了300家门店。
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对手,依靠服务的海底捞也失去了市场。
时代就是一个巨浪淘沙的过程,浪潮过后,很多人已经不在岸上了。
想起一句话,当时代决定抛弃你的时候,连再见都不会说。
对企业是如此,对个人更是如此。
尤其是我们的孩子,将来面对的时代更是瞬息万变。
最终能走多远,关键在于主动做出改变。
改变的关键,则是跳出舒适区。
01
孩子
舒适区是堕落的开始
前几天,看到一则很心酸的新闻。
江苏一个初中的小男孩,因为不想上学,把自己反锁在房间。
妈妈担心孩子出意外,就报警求助。
成功把大门打开以后,男孩妈妈哭着说:
“我们现在为年少无知在买单,我不想你走我们的老路。
我们现在用尽一切,最大的可能在拉你。
你现在吃不了学习的苦,走到社会要遭毒打的。”
这是走过风雨泥泞的妈妈,对生活痛彻心扉的感悟。
还看过一个扎心的视频。
一个高三学生逃课三天上网,学校只好告知家长。
正在工地干活的父亲接到电话,穿着脏兮兮的衣服去了学校。
他找遍了所有网吧才找到孩子,他默默站在孩子背后,没有说话。
那一刻,他在想什么呢?
或许是痛惜孩子不好好读书,将来会走自己的老路。
真正吃过没读书的苦,才知道没有学历、能力,走入社会有多难。
还记得当年高考考零分的那些孩子吗?
有的辗转于各个工厂,做着各种体力活,累死累活也只能勉强温饱;
有的回家务农,早早嫁人生子,一辈子被困在家庭的方寸之地。
吃尽了生活的苦,他们才幡然醒悟:读书,才是最容易走的那一条路。
当初贪恋那一点享受,却用了半辈子来偿还。
哪怕是赢在起跑线的人,待在舒适区不动,也会迎来被淘汰的命运。
每一年高考,都有一批被清华北大劝退的高考状元引起热议。
这些天之骄子,考上最高学府却被打回原形。
为什么?
因为长久生活在舒适区,本身就是一种退步。
湖北理科状元常书杰,高分进北大,因为过度沉迷网络、多门考试不及格,大三被劝退;
四川高考状元张非,进入北大后学习不认真,7门功课不及格被劝退,后来考入清华又因为荒废学业被退学;
河北状元马春辉,被清华录取以后放纵自己,同学在听课他就在玩游戏,入学一年就被扫地出校门;
……
起跑线决定了一个人的起点,但自律却影响了一个人的终点。
同龄人都在拼命奔跑,而你则待在舒适区一动不动。
结果自然是被踢出局。
02
不吃奋斗的苦
就会吃社会的苦
年轻时偷的每一分懒,成年以后都会加倍奉还。
前段时间,百度贴吧一个叫“啃老族吧”引起很多人关注。
一群四肢健全的成年人聚居于此,分享自己的啃老事迹。
下至20多岁的年轻人,上周四五十的中年人。
有人刚开始啃老,有的则啃了十多年,时间越长越被尊崇。
选择家里蹲的理由都很一致:不想上班。
在家里,不用和他人竞争,没有压力,安逸而舒适。
家,就是他们的舒适区和温水区。
至于外面的风吹雨打,劳累奔波,父母承受就好。
“一代人剥削就好了,难道要世世代代人被剥削?”
“我啃老怎么了,父母把我生下来就该对我负责,养我一辈子。”
蹲得理直气壮,啃得满身优越感。
这些在家里蹲的人,大部分家里经济条件很窘迫。
有的父母残疾,靠着养老金度日;有的一家四口,每天只有青菜吃。
当然,也有人尝试过去找工作,但最终又回家蹲了。
在舒适区待久了,他们早已失去适应外界的能力,干脆躺平。
人都是有惰性的,温水煮青蛙的日子过久了,就会失去前行的动力。
最后只能是自甘沉沦,一步步走向自毁的道路。
很多人说,在这个时代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还不如躺下任凭生活暴击。
努力或许不会成功,但把脚迈出去路就很多条,人生才有可能迈上一个台阶。
最怕的是你坐井观天,庸碌度日,还安慰自己世界就是这么大。
正如卢梭所说:
“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
不努力,就沉沦;不奋进,就堕落。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想被时代淘汰,就更需要加倍努力。
03
孩子
永远要警惕舒适区
前几天,刷到一条朋友圈,有句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
“同样待在家里,有人读书、学习、网上课堂等很自律;
有人睡觉、看电视、玩游戏,混混沌沌过一天,这是价值免疫力。”
概括来说就是,有人待在舒适区享受,有人则不断奋进。
不同的选择,隔的就是人生的差距。
平时善于走出舒适区,突破自己的人,在危机到来时才有更多选择。
武汉二孩妈妈向京艳经营着一个“宝妈工厂”。
工厂主要做做校服,2020年受疫情冲击,生意陷入低迷。
向京艳坚持不裁员,贷款发工资,给这些宝妈生活保障。
同时,她还积极进行自救。
她开始转型做JK制服、汉服等在年轻人中很有市场的服装。
她们请来师傅,自学制作流程,从头开始。
后来,这家工厂绝处逢生,订单越来越多,年营收额超3000万元。
老板向京艳说:
“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能退缩,而是要努力想办法去应对一些突变的状况。”
真正厉害的人,都会不断退出舒适区。
这个过程,或许会碰壁,或许会失败,或许很痛苦。
但是经历的磨难和挫折,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
04
父母走出舒适区
孩子才能不断挑战自己
台湾作家黄淑文曾说过一句话:
“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给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们所看见的人。”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灯塔,而不是他们的拐杖。
父母努力上进,以身作则,孩子也会受到激励。
在《少年说》节目里,有一期很打动我。
一个小女孩,出生时因为缺氧,医生说她的智商只有36。
当时,医生劝女孩妈妈放弃,但妈妈还是坚持要生。
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妈妈还去学了专门的儿童心理学。
她教女儿知识,陪女儿一起学习,不断鼓励女儿。
小女孩在妈妈的鼓励下,从一年级的差生到六年级考了前三名。
后来,她还在英语比赛中拿下了无锡市总冠军。
她对妈妈表白说:
“你让我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一路向前,我就是你创造的奇迹。”
所以说,真正好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父母没有停下脚步,孩子才能走到更远。
父母一举一动,藏着的是孩子的未来。
你每天在家就是刷抖音,孩子自然也会沉迷于游戏;
你得过且过,毫无追求,孩子也会不思进取,不学无术;
你一辈子待在舒适区,放弃挑战,孩子也会畏葸不前。
还有的父母,则拼了命努力托举孩子的未来。
广东一个货车司机,在服务区休息时担心油被偷,干脆睡在油箱上。
还有无数等待卸货的司机,只有深夜才有空扒拉两口凉掉的饭菜。
父母在外面那么拼命,就是想让孩子少吃一点苦。
但是父母也要把自己的辛苦告诉孩子,让他们明白,你现在感受到的舒适是父母怎么换来的。
真正的富养,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教给孩子不断挑战自我,拼搏进取的精神。
这样在时代的列车上,孩子才不会成为被落下的那个人。
希望我们的孩子,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不是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希望我们的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不停止前进的步伐,努力精进自己。
舒适区不是永恒的,唯有能力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