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和学而思先后官宣退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培训,给出了一个相当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大型教培时代已经彻底结束。
对于这个消息,家长们的反应也截然不同,有的人坚决支持,也有的人表示遗憾,也有相当部分的人没有非常明确的态度。
为何对于同一个现象,家长这个群体会给出完全不同的意见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无非是利益驱使而已。
事实上,自从有了课外培训机构,在这方面的争论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争论的各方都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出一套大道理。
矛盾的焦点基本集中在这么2个方面,一个是课外培训是否有用?另一个是课外培训是否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负担?
要把这两个问题讲清楚,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学生和学生是不同的。虽然坐在同一个教室,听同一个老师的课,但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极大。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分为这么4种类型。
1. 天资聪颖,不但一听就懂,还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天才学生。
2. 天赋一般,中规中矩,能听懂老师讲课,在知识点的运用上不够灵活的普通学生。
3. 反应较慢,接受能力不强,需要反复讲解才能明白相关知识点的后进学生。
4. 闻三知一,前听后忘,接受力和理解力都相当薄弱的所谓差生。
无论承认与否,这些学生在每一个学校都天然存在,无非是占多少比例的问题。相对而言,学校越好,前两类学生越多,学校越差,后两类学生比例也就越高。
不同的学生,对于课外培训的需求也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类的学生,学校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需要的是拓展,加深甚至提前学习。
去补习班对他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个深化学习的过程,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课外的内容,课外培训并不会给他们增加太大的负担。
第二类的学生,是学生中比例最高的人群。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并不需要课外培训,他们更需要的是熟练度的训练。
但恰恰是这部分学生,是补习机构最坚定的拥护者,很多家长希望通过补习班的学习,让这部分孩子达到第一类孩子的水准。
显然,这个目标很难达到。虽然说,其中的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反复学习提高自己的熟练度,也能对一些题型更加了解,甚至还能学会一些解题的套路。但在知识的运用上,他们和第一类学生依然有天壤之别。
但通过补习班的学习,因为熟练度的提高和补习班传授的一些解题套路,部分这些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会有明显提高。
当然,因为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也有相当部分这类学生,尽管一直在进行课外培训,但成绩却没有太大的提升。
第2类学生参加课外培训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生的负担确实加重了。这类学生能够应付学校的正常学习,但加上课外培训,确实有点力不从心。
第3类学生,也是相当庞大的一个群体,这类学生,主观上有学习的欲望,但在能力上确实有点欠缺,如果以中考来划分,这类学生基本分布在40%-60%这个阶层。
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大概有一半可以进入高中,但基本处于垫底的状态,另外一部分则大概率会在中考中被分流到中职。
课外培训对这部分学生也是有效的,他们可以通过反复听讲来弄懂原先一知半解的知识点,然后让自己的成绩有所上升。
这类学生确实可以通过补习提高自己的成绩,但这个提高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升1-2个档次,也就是能够让这些学生达到普通学生的水准,无法达到优秀的级别。同时,他们也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
通常情况下,晚上作业做到很晚的基本都是这类学生,天赋不足,唯有通过勤奋来弥补,这类学生也是学习最累的一个群体,学习负担不可谓不重。
至于第4类学生,则完全没有补习的必要,补不补基本都那样。那些家长声称的我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够努力的类型,多半都是这类学生。
因此,结论很清楚,课外培训不是对所有学生都有效果。但不能否认的是,课外培训对部分学生来说,确实是刚需,也确实有相当的效果。
随着新东方,学而思这些巨头先后退出这个领域,大型教培时代已经结束。然而,教培却不会结束,原因很简单,需求存在,也就必然存在供应。
随之带来的变化必然是大型转为小型,公开转入地下,大班转为小班甚至是1对1,没有学而思等巨头的价格压制,教培的费用也必然会上升。
只要中考和高考存在,中考50%分流存在,竞争也就必然存在。在现阶段,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去读中职,在可能的情况下,必然会给孩子尽可能的提供助力。
很显然,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家长、有资源的家长、或者有足够经济能力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已经不在一个赛道上比赛了。
就学生而言,第一类不在乎,他们总能保持自己的优秀,第4类无所谓,补不补都那样,真正受伤害的是第2类和第3类的学生。
前者努力跳一下,还能挤进优秀学生的行列;后者努力一把,依然有希望成为中游的学生,一旦这些孩子没有家庭的助力,他们的未来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