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1月份不知不觉过去了一半,回顾2021年,如果问中国哪个产业发展得最惨,哪个产业遭遇了灭顶之灾的话,那无疑就是校外教育培训行业了。如今,校外教育培训遭遇如此窘境,其实是国家对教育的大整顿,同时站在更高角度出发,对中国未来的教育、乃至人口政策作出战略决策的结果。
但毕竟,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教培行业已经在中国被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在这个产业中,形成了7000亿的产值和数百万人的就业,虽然教培行业的整顿并不是取缔教培行业,但是毕竟,数百万人就业方向的转变和7000亿产值的稀释,也是不容忽视的。
而“留学教父”、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1月8日在个人微信公号,晒出2021“年终总结”,其惨淡的成绩单和感人的表白,感动了不少人。俞敏洪是这样盘点刚过去的惨淡一年的:“新东方好不容易生存了下来,还保存了一点实力……新东方的市值跌去百分之九十,营业收入减少百分之八十,员工辞退六万人,退学费、员工辞退N+1、教学点退租等现金支出近200亿。”一句话,这确实是2021新东方最惨的成绩单了。
那么,既然遇到了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新东方的出路在哪里呢?俞敏洪认为新东方将转型发展非学科类教育,香港上市公司则转型成销售农产品的电商。但转型之路漫漫,俞敏洪晒出2021最惨成绩单,而关键时刻,我们还需要新东方们吗?
俞敏洪们的经历,其实是大开大合中国时代洪流下,众多企业家在产业调整中的命运缩写。2021年,曾经风光无限、产值高达7000多亿元的校外培训产业陷入凄风苦雨,新东方们在经历阵痛之后,它们的出路在何方呢?
俞敏洪其实还不是最惨的。新东方原执行总裁陈向东创立的高途集团,市值去年锐减98%,陈向东的身价也从800亿元减到只有10来亿元。实际上,新东方的起步原本就不是中小学补习,而是英语培训和出国留学备考。
1990年代中国知识界一片“出国热”,各科系的大学毕业生与研究生纷纷报考托福以求取国外大学录取与获得奖学金,也有人勤学英语以进入外企工作。1995年新东方学生达逾万名,那时的俞敏洪每个月用麻袋扛钞票到办公室给教师们发工资,一副财大气粗的模样。
2006年,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成为首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企业,正式利用上资本,也被资本所绑架成功。事后俞敏洪多次表示后悔上市,认为新东方“带了一个坏头”,导致国外投资者和国内培训机构认为教育是能上市的、能赚钱的。但这个事件还是被改编成了电影,从一部电影《中国合伙人》的热播看来,当时的俞敏洪,到底是走对了还是走错了呢?现在的结果,大概就是一个结果了。
其实,这件事俞敏洪当初上市的时候,已经预料到了。但新东方一旦上市,在资本的加持下,就身不由己了。新东方在校外培训行业就这样加入了竞争大战,然而,2021年,这一切都戛然而止了。
其实这两年,中国社会上非常流行一个词:内卷,其含义就是毫无意义的内部消耗。在2021之前,校外培训市场早已经陷入“内卷”状况十多年。一年多前在线教育竞相烧钱营销,刺激补习需求,虚假营销、向家长“贩卖焦虑”。校外培训行业已经走入内耗状态,而此时国家出手,正当其时。
2008年《中国企业家杂志》刊登过一篇长篇特稿“俞敏洪上市之悔”,其中引述俞敏洪告诉身边人:“上市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你犯得着吗?你干吗要这么辛苦?你不缺这个钱。”他说:“我在新东方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教学质量。这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矛盾的。你规模上升快了,教学质量有可能被稀释掉。”看来,除了赚钱,最起码俞敏洪,对教育还是有理想的。
那么时至如今,除了赚钱的哪个新东方,我们还需要有理想的哪个新东方吗?而哪个有理想的新东方,它的未来,对中国的教育格局,还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吗?这可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