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失败以机会,这是社会最大的进步。
2021年年末,学而思举办了一场不算隆重的全员告别会。结尾,张邦鑫用了苏轼的《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随即,张邦鑫沉默地向镜头深深的鞠了一躬,然后说了一句“大家保重”,就头也不回的就离开了。
相比于俞敏洪的再创业,出生于1980年的张邦鑫显得更为内敛,没有过多的发声,甚至没有更多的诉求,沉默是这个年轻人最终的答案。
只要做过,并且做成,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
如同韩寒在《告白与告别》里描述的那样,1240人、106天、10000公里,然后诞生了《后会无期》。
而学而思对于张邦鑫来说,就是那个耗时十几年才完成的作品。
有时候,我会思考国人是否对于教育重视过头了?
很显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催生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的故事,不管是霓虹闪烁的城市大楼,还是小镇斑驳的墙面上,都能找到培训教育留下的痕迹。
学而思与那些资本催生出的教育致富的故事不同,它的背后是一个寒门子弟,通过努力读书,然后考上北大,进而改变人生的故事。
在可复制的人生里,张邦鑫的人生轨迹最贴近我们普通人,所以在张邦鑫的身上看我们似乎不见励志的标签,也留不下深刻的印象。
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年轻人,超越了前辈俞敏洪,也超越了新东方。
2002年,四川大学毕业的张邦鑫考上北大的硕博连读,为了缓解经济上的压力,这个22岁的年轻人第一反应就是兼职。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邦鑫也没能“逃脱”。一口气接下七份兼职后,张邦鑫在家教中发现了日后改变人生的机会。
由于张邦鑫的努力以及学生取得的良好成绩,所以家长们口口相传的张邦鑫,开了人生的第一个班——20个学生。
2003年,在那个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时代,张邦鑫拉着同学东拼西凑了10万元,注册了一家公司。
一个不足20平米的房间,两张桌子、两把椅子,就成了这个年轻人所有的寄托。
“梦”开始的地方,不需要很豪华,但要勇敢地跨出这一步。就这样,张邦鑫一步步将教室变大,桌椅变得更新,教学点变得更多。
2005年,学而思的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000万。对于这家成立了仅有两年的教育培训机构而言,它已经走在了同行的前列。
2007年,对于张邦鑫和学而思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转折,当时学而思决定走出海淀,走向北京其他的区县,并且涉足家教市场,同时将课程搬上网。而同样在读博士的张邦鑫收到了导师给的两个选项:
第一,把公司关掉好好读书;
第二,退学。
也许是农家子弟出身的环境,也许是社会的熏陶,对于张邦鑫来说,此时的事业可能更为重要,于是他选择了退学。
此后的故事没有波折,出奇地顺利。但对于这个年轻人来说,这就是命运最好的馈赠。
2012年,张邦鑫将学而思带进了纽交所,29岁的他成为了当时纽交所最年轻的敲钟人,相比于年少轻狂的其他创业者,张邦鑫没有绯闻,也没有高调奢华的生活,依旧深耕教育成了张邦鑫唯一的答案。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好未来在全国42座城市的学员超过了230万,线上学员也达到了1700万。
2017年,张邦鑫以144亿元的财富超过了他的前辈俞敏洪,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112位,教育行业第1位。
其后,学而思市值营收也开始全面超越新东方。俞敏洪曾经说过:“我挺喜欢张邦鑫,他也挺喜欢我”。
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的徐小平也曾评价道:“好未来是一家真正拥有互联网心脏的教育公司,好未来的所有推广和营销都是通过网络,几乎全部免费。而新东方则依赖演讲营销和口碑,所以新东方就花了大量的金钱在广告投放和推广上。”
如果没有这场行业的变革,那么我相信张邦鑫一定能走得更远。
在那场告别会上,张邦鑫引用了弘一法师的名言:“人生最不幸处,是偶有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而弘一法师,也是俞敏洪最为敬佩的人。
关闭中国内地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服务,这是一场张邦鑫的告别,也是他对过往岁月的一场告白,给“失败者”以机会,这是我们最大的进步。
正如俞敏洪说的那样,努力做最正确的事情,剩下的就交给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