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北首届新高考本科批次志愿填报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揭晓录取结果,但说实话,回顾三年来关注新高考全过程,很让人失望,感觉就是形式变了,根本性的东西没有触及,跟新高考试点省市完全不一样。
也许是过于理想化,拿新高考试点省市的模式当咱们的新高考,咱们是新高考第三批,跟第一批和第二批不一样,也许是第一年改革,领导怕出事儿,很多东西还没开始,步子不敢迈得太大。我们对于新高考的认识始于第一批的上海和浙江,后来的江苏、天津、山东等地。
其一,关于选科,浙江、上海要求是七选三,没有历史和物理大类之说,选科是到高三才有,平常都得学,全学全考,高考前4月份以后才挑自己优势科目参加高考,所以他们那边高考前一模考试后还有学生变选科的。尽管也有学校提前选科分班,但他们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出台政策,严厉打击提前选科分班。
这个应该是新高考的本意,高中阶段,基础知识涉及的面更广一些,不过早选科,能让基础知识更扎实一些,让人才储备更多、更扎实的基础知识,比如你将来搞医疗方面的人工智能,你不能仅仅知道物理、数学、生物、化学知识,还得需要历史、政治、地理等方面人文知识。因为智能机器人越来越接近现实中的人了,越来越人性化,他的确是个机器,但跟人要有互动、有温度,他要用人文知识跟人类互动。
其二,录取“两参考一依据”,即参考高考成绩和学考成绩,依据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录取对非选考科目成绩,即学考成绩有要求。最典型就是2020年江苏高考,高考状元白湘菱因为选修课历史等级(历史学考成绩)只拿到B+而被清北复交C9联盟拒绝录取。
高考提前批除了参加面向全国的强基计划外,本省优质高校还有综评录取,综评录取最低降一本线录取,这个上海、浙江、江苏、山东都有,综评录取都是本省优质高校,专业不像强基计划那样都是基础专业,综评的专业很多都是高校优势专业,但门槛比强基计划低。
其实,综合前期试点的省份能看出,新高考的确能把考生基础拓宽、打牢,而录取弱化了绝对分数,不是高分者通吃的规则。但是到了第三批参加新高考的河北,就不一样了,当时各方期待的打破河北高考畸形高分、高分者通吃的愿望再次落空。
河北新高考的进步之处在于强调物理和历史的基础地位,采用了3+1+2模式,但是第一年让人失望的地方在于:其一,选科太早。第一年就有学校高一上学期结束寒假就开始选科,高一下学期就按选课走班模式进行。我看后面高二、高一等基本跟原来分文理一样,早早就分科选科,而管理层也没有干预,实际处于默许状态。
不能选科太早,而应是全学全考。有些科目不能放弃太早,比如政治,即使不是高考科目,也应该多学一点,现在很多年轻学者,智商挺高,绝对学霸,但不懂政治,动不动在网上发表雷人观点,翻车了,凡此种种,说明不能选科太早,这种情况考高分有何用?政治立场出问题,在内地是没有前途和舞台的
还有有的学校培养出“土猪拱城里白菜”这种大嘴巴学生,这种话能在高流量平台说吗?校园内演讲说说就算了,这种孩子不改,迟早要出事儿,考高分也白搭。国内因大嘴巴胡乱咧咧出事儿的还少吗?央视主持人、高校教师都有,最典型的就是青年演员郑爽及其家人,如果做事、说话不那么雷人、高调,也一至于此。
说远了。如果孩子综合素养深厚一些,将来成功的机会更多、更大。选科太早,选科后就侧重选考科目教学,很多孩子还没找到自己的方向就被人为剥夺机会了、定型了,到后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已经晚了;选科太早,孩子的知识是残缺的,选科后教学侧重选考科目,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非高考科目就成了应付状态,违背新高考初衷。
其二,高考录取“两参考一依据”成了文件上的原则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具体的高校录取要求中,96个志愿还是分数优先。高考分选考和学考,选考是高考科目,学考指整个高中阶段的所有科目,类似过去的会考。
高考过后,各级教育局对志愿填报都进行了解读、科普,但基本都是强调96个志愿怎么按照分数找学校、找专业;我刻意看了一下今年各高校在河北招生章程和招生计划,招生章程就是高校对人才的具体评价标准,有体检要求、有选科要求,个别有数学或英语口语成绩要求,同分数参考语数外成绩,没有高校提学考成绩,也就是说,学考成绩的用处就是高中毕业证。
录取没有对学考科目提要求,我们再来看综合素质评价。新高考第一年,河北综评招生还是过去的那几所域外学校,以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为主,本省的高校没有综评招生,河北虽然名校不多,但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大秦皇岛分校也是211、双一流高校,燕山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实力不俗,完全可以面向本省开展综评招生,打破唯分数论,但没有。
前两天高考志愿填报结束,我的一个同行跟我抱怨,自己对新高考过于乐观。孩子从初中开始寒暑假做义工,到敬老院慰问、到谈固车站、正定古城等当志愿者,有教育部认可的顶级赛事作文国赛二等奖,高考孩子成绩也过了本一线(特殊招生分数线)近40分。但高考录取就是分数有用,没有高校看这个。他和孩子很失望,选择再战一年,全力刷题拼高考。
依然是分数决定一切,是新高考最大败笔。这样依然只有那些集中营式的学校占绝对优势,素质教育干脆在课堂里讲讲就行了。这也是我反对选科太早的原因。在分数决定一切的前提下,学校教育必然以选考科目为主,志于学考和素质教育,基本就是走过场,选科太早,孩子的知识是残缺的,还不如旧高考分文理呢。更何况有的学校为了应试成绩,不给学生那么多选科组合选择,石家庄有学校只给5中组合选择。
也许第一年新高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还是过去这个老模式,只是形式改了。所以异地借读、插班、复读生很火,形式明确了,家长就知道咋办了,还是去那些集中营式学校靠谱,高分决定一切。
尽管今年高考后,不让学校宣传高考成绩、升学率,但河北有学校还是在抢先”注册“高考状元、给高三老师集体发红包、全校师生集体免费大餐庆祝,他们在为什么高兴?
新高考第一年,对人才的选拔和评价标准很关键,直接影响后面学校和家长的培养方式,甚至影响中考到初中阶段。家长不断被教育机构和民办学校高学费洗劫,孩子被集中营式学校折磨的身心不健,有啥办法?新高考没能带来改变,接着疯狂吧!期待后面会有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