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河北衡水,网友发布视频,爆料学校高三学生元旦不放假,但是可以允许家长和孩子见个面,可以带孩子外出一块吃个饭,学生终于可以有小半天的时间放下课本、放下笔休息一下了。
可是,家长领孩子去饭店吃饭的一幕让人泪目,孩子们吃着吃着饭竟然睡着了,有学生咬着水饺睡着了,有学生啃着馒头睡着了,有学生在饭刚端上来时睡着了,有学生甚至边吃边睡觉,看得让人心酸不已、心疼不已。
高三学生是刻苦还是痛苦?恐怕很难分清楚。高三可以说是学习生涯中最关键的一年,十年磨一剑,高考就是亮剑的时刻。高考,无数个家庭在关注,无数个学子在苦苦地盼望,高考事关每个学生的命运和前途。特别是寒门子弟,高考几乎是成才成名的唯一出路。在这紧迫的时间段,谁也不敢拿命运开玩笑,为了能一举成名,博个好前程,学习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你不努力,别人在努力,你不刻苦,别人在刻苦,你就会落在别人的后头,只能干巴巴地望着别人考入大学,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心有不甘,只有争分夺秒、废寝忘食、秉烛夜读,以求心安,经历过,尽心过,付出过,体验过,心无遗憾。
实际上不仅仅只有衡水中学的高三学生在努力,所有学校的高三学生几乎都在忘我地刻苦学习。
这名高中女生因学习压力大大生病了,晚自习请假回家,妈妈特意为她准备了一碗热腾腾的西红柿鸡蛋面慰劳一下,结果女生边吃面条边流泪一声不吭,妈妈问她为什么,女生说“高中学习好难,太累”。
这位男生一边吃饭一边吃饭一边泡脚中睡着了,脸差点都泡到汤盆里。
这些同学趁晨跑前的集合时间举起课本,大声朗读。
这些同学在食堂吃饭打饭排队的时间内也要背一背知识点。
这些同学早读时,为了不打瞌睡,为了提升朗读的专注度和自信心,高高地站在桌凳上,手舞足蹈,高声呐喊,被戏称为“群魔乱舞”。
众所周知,衡水中学完全是把“吃苦耐劳”这四个字推向极致——“通往清北的路,是用卷子铺出来的!”“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不想考清华北大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可以说,在衡中,老师把教学当作头等大事,学生把学习当作比命还重要的事情。衡水中学模式一直在争议,而衡水中学一直十几创造辉,家长一直挤破头把孩子送往衡水中学。
衡水中学被大家称为”高考工厂”,凌晨5点半起床、洗漱、跑操、6点开始早读;趁着课间休息时间,用最简单的面包、牛奶填饱肚子;去食堂吃饭,每个人都手不离书,以便趁着排队时间多看一页书;早自习、晚自习时间,为防止犯困,很多学生都选择站着读书;从凌晨5点到晚上10点的熄灯时间,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地苦读。
衡水中学的管理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精细,甚至连上课走神、做小动作等都会被记录。
任何用来学习的时间都不容浪费,真的是把时间用到了极限。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你周围全是一群努力奋战的人时你怎么好意思停滞不前,这也是同学们在“痛苦”中的驱动力。
对衡水中学的争议其中之一就是衡水中学是纯粹的应试教育,而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但是我觉得素质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助推器,应试教育为寒门学子打破阶层固化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机会。
如果可以选择轻松的“素质教育”,谁愿意起早贪黑,日日苦读?
没伞的孩子,唯有努力奔跑。
白岩松说过,没有高考,你拼不过富二代,高考是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途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没有高考前的刻苦,又怎能变得天之骄子。而衡水模式恰好是学校只是帮他们提供了场地和阶梯,高压和重负已经在他们的满腔热血里变成必经之路。
可以这么说,孩子们刻苦学习,确实是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效果,学霸的炼成离不开刻苦努力。
“晚上凌晨12点,今天挣了300多块钱,送了13个小时外卖,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努力上学,而不用像现在这样,为了几块钱,跑到凌晨,加油!”,近日刷到的一则视频,外卖小哥稚嫩的脸庞,疲惫的声音里透露出的无奈,在表达一个观念:从小不读书,长大送外卖。
“要是我年轻的时候认真读书就好了,也不至于现在混得那么糟糕”。
只有长大才发现,曾经的自己多么地愚蠢,把时间都放在了没用的地方。
长大了,做什么都不行的时候,才发现,好好学习是多么地重要。
回头看,年少时的学生时代吃点苦又算什么!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曾表示:“学生要刻苦,但不要痛苦”。
天道酬勤,有付出才能有收获。学习是人生永恒的话题。少小时期能刻苦,风光一生不落伍。是否能勤奋、刻苦学习的态度首先决定了学习的成就,决定了人的生存质量。不去勤奋、刻苦,自然,他们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地理想。
刻苦到一定的阶段,可能艰苦,也难免辛苦。而一旦进入辛苦却仍然保持辛苦乃至于过度辛苦,这种学习就一定是被动的,低效的,机械的,疲敝的,勉为其难的,而发展下去,也肯定是痛苦的,对身心有伤害的。刻苦能创造人生,辛苦让人观望也可能失望于人生,痛苦则可能毁掉人生。我们不赞成过度透支孩子们将来的“健康”和“潜力”。
刻苦对于主动学习的,有追求,有理想的学习的学生,可以是愉悦、高效的。
张桂梅是全国第一所公立免费女子高中的校长,耗费半生心血,用教育让贫困地区的女孩子们走出大山。
在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学生们凌晨5:30起床,上午5节课,下午3节课,中间午休1小时,晚上分三段,每段2小时,11点半到12点之间熄灯上床睡觉,周而复始。除学习以外,所有其他时间都被尽可能压缩,吃饭不能超过10分钟,来回要跑步进行。唯一的休息时间是周日11点到下午2点,这3小时内,学生们被允许外出,享受每周一次的洗澡时间,即使在40摄氏度的夏日,学校规定学生每天也只能洗一次澡。
她创办的华坪女高建校12年间,本科上线率超过90%,一本上线率超过40%,已经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在这里改变了命运。
2020年高考,华坪女高共159人参加,其中150人考上本科,9人专科;70人考入一本,17人成绩在600分以上。
一直以来,外界对于张桂梅制定的严苛的学校规定、“题海战术”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质疑不断,张桂梅也对此做出过回应:
“有人提出质疑,是因为他不知道山里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我就是要让孩子们拼命刷题,储备大量的高考常考知识点,这样考场上出现意外的可能性就会变小,大山里的女孩子想翻身,就只有高考这条路。”
张桂梅一开始就很明确,山里的孩子基础差,要想出成绩,学生必须要“苦学”,老师更要“苦教”,但是如何在“痛苦”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苦中不觉得苦?张桂梅采用了“红色教育”,在日常的每个环节渗透红色元素,力图在女高构建出一片红色净土。她不允许老师学生听流行歌曲,学生去食堂吃饭时,她把手机放在小喇叭旁放红歌。音乐课上大部分时间也在教唱红歌,课间操时间则是红歌会。
每学期开学时,全体师生要抄党章。每周六上午有一节思政课,由张桂梅亲自执教,最长时可能持续2~3小时。课上,她会讲自己最爱的江姐、赵一蔓和红军长征故事,不断强调要学习红军的吃苦耐劳精神。每周日晚上七点半,高一学生要去阶梯教室看红色电影,既有经典老片《孔繁森》《焦裕禄》,也有新片如《我和我的祖国》。
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用毕生心血,以类似军事化的方式管理学生,逼着学生学习进步,让1804名贫困的山区女生走出大山,改变了原有命运,成就了灿烂人生。张老师制定的校训是∶"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则认为,为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成为一个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让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她说∶"我家孩子以后开个奶茶店就得了,不行开个煎饼店也行。"
试问:有几个家长喜欢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