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双一流,河北高校屡屡错失良机,想要崛起需要三大要素:人、财、势。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评选尘埃落定,河北再成“弃子”。
看看评选结果,全国范围内只有8个省份仅有一所院校的一个学科入选。其他7个省份的入选大学,好歹还在自己的行政区域之内,河北的河北工业大学却在天津办学,“双挂零”一说便由此而来。634000名考生(2021年)不得不面对人均双一流资源全国排名垫底的窘境。现状何以至此?何时能够脱困?来听缪老师聊几句。
一、财
有钱未必能办得出好大学,但没钱一定办不出好大学。看看如今中国高校每年的经费预算,超过百亿的并不少,几十亿的更是比比皆是。
别的不说,先对比一下河北与邻省河南顶尖院校的财力吧,这两个省份都是考生特别多,但顶尖院校特别少的“典型”。2021年,河北师范大学的年预算好不容易站上了20亿的台阶,全省预算超过10亿的院校只有6家。反观河南省,仅在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这两所大学的头上就砸了100多亿。
省属院校不是部属院校,经费支出主要靠省财政拨款,看一看近几十年河北省GDP的走势吧。上世纪60-70年代,河北省的GDP在全国排名保持在第7到第11之间;80年代到2000年之间,稳定在第8到第10之间;本世纪前10年,在第7、第8之间徘徊。
2015年河北掉到第9;2017年变成第10;2018年排在第14;2019年排在第15;2020年才稍微缓了口气,进步到第13。整体上看,河北的财政状况排名稳中有跌。河北也想办好大学,但钱从哪儿来呢?
二、人
想要办好大学,没有人肯定不行。虽说有京津冀一体化,但北京与天津不是一回事,天津与河北更不是一回事儿。北京和天津有强大的资源虹吸能力。邻近的河北,自然而然成了被虹吸的对象。
河北的顶尖高中生们经过千军万马的厮杀,在高考的战场上杀出重围,却因为本省缺乏高层次的院校,就近选择去京津地区高校就读。问题来了,有多少人宁愿留在京津,而不愿返回河北建设自己的家乡呢?河北能开出什么优厚的条件,让这些人才回流呢?
人才问题反映到高校发展上,就体现得更加明显了。高校的骨干是老师,北京和天津高校云集,待遇优厚,硬件突出,对于人才来说,想要出成果,离不开学术圈子和实验条件,如果你是年轻的科研人才,你会怎么选?
三、势
1996年的“211工程”评选,每一个省份都有入选的名额,河北选择了河北工业大学,而不是位于保定的河北大学,从现在来看,这也许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2017年,第一轮“双一流”评选的结果出炉,河北工业大学再次成为河北省的“唯一”。河北省在高校建设上倾向于“分散投资”,而不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弊端由此显现。
虽然在第二轮“双一流”评选之中,河北省提出了重点支持燕山大学,冲击双一流的策略,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棋差一步,满盘皆输,连锁反应,造成了今时今日的状况。
想想曾经的唐山交通大学,想想曾经的华北大学,河北的高校曾经是全国的标杆。再看看如今的窘境,很难让人不感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展望未来,河北省的高校若要发展,一是借势,抓住政策机会,重点投入资源,把尖子高校打造出来;二是用人,花大力气引进重点人才,带出优秀团队,做出顶呱呱的成果;三是要财,在整体经济环境越来越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实力提升,提供养分十足的土壤。
对河北高校的过去,你作何评价?对河北高校的未来,你有何期待?燕山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你更看好哪一所大学的发展?来评论区聊聊吧。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原创不易,期待你的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