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 > 教育资讯

公开发表! 最近, 郑州大学6项科研成果引起国际关注!

2021年是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开局之年,是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进程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进入2021年以来,郑州大学?的师生们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先后于多个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最新突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郑大校园,一起来看看郑大人在科研之路上留下的奋进之姿。

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刘春太教授团队

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基可穿戴柔性传感器领域取得新进展。1月18日,相关成果以“Lightweight, Superelastic and Hydrophobic Polyimide Nanofiber /MXene Composite Aerogel for Wearable Piezoresistive Sensor and Oil/Water Separation Applications”为题,发表在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论文第一作者为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刘虎副教授,第一学生作者为2018级硕士研究生陈晓玉,通讯作者为刘虎副教授、刘春太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潘曹峰研究员。

该研究为制备高性能可穿戴柔性传感材料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基于优异的疏水性和特殊的泡孔结构,所制备的导电复合气凝胶在油水分离领域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11”引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

此外,刘春太教授团队在三维有序结构吸波材料领域也取得了新进展。3月29日,相关成果以题为“Multifunctional Magnetic Ti3C2Tx MXene/Graphene Aerogel with Superior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Performance”的论文发表在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CS Nano上。论文第一作者为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生梁鹿阳,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心冯跃战副教授、刘春太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的张好斌教授。

当前,依赖于电磁波的信息传输设备和5G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电磁干扰和电磁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不仅严重影响了电子器件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而且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本工作基于电磁损耗理论,同步结合多组分协同损耗和三维有序气凝胶构筑策略,实现了电磁波吸收的协同损耗效应,有效避免吸波剂在基体内的团聚现象。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11”引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汤克勇教授团队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汤克勇教授团队系统和全面地总结了近年来天然高分子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2月1日,以Biopolymer Nano-Scale Assemblies as Building Blocks for New Materials: A Review为题在国际顶尖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发表长篇综述论文。该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为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裴莹副教授为第一作者,汤克勇教授和美国Tufts大学David Kaplan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文章综述了以天然高分子聚集体为结构单元的新材料设计与构建的方法,以及这些材料在生物医学、电子、环境和传感等领域的新应用。该论文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第一附属医院滕军放教授团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滕军放教授团队在帕金森病研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1月18日,研究成果以题为“Impaired meningeal lymphatic drainage in patientswith 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的论文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medicine发表。一附院滕军放教授、王雪晶副教授以及人民医院马明明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一附院丁雪冰副教授为文章第一作者。该研究为脑膜淋巴管功能障碍参与神经变性病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

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单崇新教授团队

郑州大学物理学院材料物理研究所在磷光碳纳米点合成方面取得进展,1月30日,相关结果以题为“Self-exothermic reaction driven large-scale synthesis of phosphorescent carbon nanodots”的论文,发表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Nano Research上。论文第一作者为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宋世玉,通讯作者为青年教师刘凯凯副教授,单崇新教授以及尚远博士。

碳纳米点作为新兴的发光材料,是碳材料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近年来因其良好的生物兼容性以及与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相当的光学特性受到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工作的研究结果为室温下大规模合成磷光碳点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从而有望推动其走向应用的步伐。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等项目的资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佳楠教授团队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佳楠教授课题组在原子级非贵金属催化剂方面取得新进展。3月19日,相关成果以“Regulating Fe-Spin State by Atomically Dispersed Mn-N in Fe-N-C Catalysts with High Oxygen Reduction Activity”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杨鸽鸽,通讯作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佳楠教授和武汉理工大学木士春教授,郑州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近年来,随着化石燃料资源的日益枯竭,氢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转换设备受到重视。氧还原反应(ORR)作为这些可再生能源转换设备的核心反应之一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该工作从电子自旋角度对催化机理进行解释,为Fe-N-C活性位上的氧还原过程带来了新的见解,对金属-氮-碳在燃料电池应用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无疑引领了对高效低成本非贵金属催化剂的探索。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创新人才,郑州大学青年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等的支持。

未来,郑州大学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更高层面上推动一流大学建设,通过布局建设一系列新基建项目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建设。

欢迎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大鱼号,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精彩资讯!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州大学一附院、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中国科技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