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编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一直以来,能在高考后进入名校就读是很多学子的心愿。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考入名校,就等于是迈进了大好前程的第一只脚。的确,相比于一些普通高校,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无论是从就业后幸福指数还是就业后薪资范围来看,都是非常占优势的。
也正是由此,重点大学一般都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火爆”之感,尤其是双一流大学,更是成为了优质考生争相报考的圣地。
然而从今年的报考数据来看,看起来不愁生源的双一流大学,偏偏在河南“受冷遇”,不仅没有体现出所谓的“名校效应”,而且还空下来了400多个名额。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双一流大学在河南“受冷遇”,空下了400多个名额,为啥名校不香了
最近,河南省招生办公布了国家专项计划志愿征集数据:在130多所高校的征集名额中,仅仅是双一流高校就占了75所。
然而名校占比如此高的征集计划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还“爆冷”,出现了大面积的生源缺口。
以吉林大学为例:作为北方首屈一指的985大学,今年的吉大在河南一共投放了81个文理科招生名额,没有出现招满不说,尤其是文科,缺额人数竟然高达14人次。
不仅是外省学校,就连河南本地的重点大学都在这次招生中“受冷遇”。
今年郑州大学?向河南省放开了290位的专项计划招生名额,但却并没有受到作为河南本土唯一一所211大学的“照顾”,直接缺额了23人。
为什么名校招生反而如此“艰难”?问题就出在了国家专项计划上。
国家专项计划招生受冷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国家专项计划,是我国每年以本科一批招生计划为主,由中央部门高校或者是招生计划所在地区的各大高校所共同承担的,旨在提高个别地区教育水平,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手段。
作为面向全国贫困地区的扶贫类招生计划,国家出台这项政策的本意其实是帮助落后地区更好的培养人才,走出发展困境。
而这一专项计划在河南的“受冷遇”,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专业较冷门在选择大学时,从就业情况来考虑,考生更愿意选择学校冷门,但专业较热门的高校就读。
而那些冷门的专业,不仅学成之后在今后的就业上是一个问题,如果不是真心热爱,很难在学习过程中提起兴趣,从而影响到大学的毕业情况。
从招生学校发布的专业名单来看,存在着不少像航海类、植物研究类的冷门专业,对考生的吸引力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受贫苦地区的条件限制从根本上来说,国家出台这个专项计划的本意是促进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自然而然的会在报考条件上设下一定的门槛。
有条件的考生在分数上达不到标准,达到标准的考生却没有被录取的资格,招生计划的缺额情况就产生了。
分数线与普通招生没有实质差别从各大高校公布的分数线上来看,虽然国家专项计划这个政策放出了很多名额,但录取分数线却与普通录取线相差无几。
甚至一些大学,国家专项的分数线还要高出普通录取线一些。
这样一来,这项计划无疑是被悬空了的。对于一些分数达标的考生来说,无论选择哪种方式,自己都可以得到这些双一流大学的录取资格;而对于一些分数未达标的考生来说,即使有专项政策的扶持,也依旧失去了教育公平的入场券。
写在最后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高考依旧是选拔人才的最为公平的方式,分数依旧是成功上岸的唯一“凭证”。
与其四处张望,寻找各种可供“偷懒”的加分捷径,不如沉下心来努力提升自己,拿实力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