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8日,河南南阳卧龙区蒋家庄的一处农田中,蒋多多和母亲蒋树梅蹲在芝麻地里,吃力地用双手薅草。
雨后的田野湿滑且泥泞,地面上留着几个深浅不一的脚印,因麦苗和野草疯长而被淹没的芝麻苗,在蒋多多一遍遍地薅动下,逐渐露出了身影。
最近几天,一直有记者和陌生人找上门采访,导致家里原本早该做完的农活,到现在还没干完。蒋树梅看着女儿,一脸愁容地说:“再不把麦苗和野草薅干净,这块地就废了……”
话还没说完,又有两个人找上门来,她无奈放下手上的农活,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答着对方的问题,反倒是蒋多多显得很高兴,不停地和另外一个人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这一年高考,19岁的蒋多多在文综考试上,不仅违规使用双色笔,而且还在试卷的空白处,洋洋洒洒写下8000字的“泄愤书”,借此发泄自己对高考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
渴望成名的人很多,但像她这样为了出名,不惜在人生至关重要的高考上故意考0分的人,却少之又少。
高考成绩放榜后,蒋多多一夜间声名狼藉,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
昔日的“学霸”,一夜间沦为“小丑”,人们不禁感到好奇,是什么原因导致蒋多多做出这样疯狂的举动?
而如今15年过去,她又过得怎样?
时至今日,蒋多多的故事依旧在蒋家庄流传,对于村子里的人来说,这个女孩的人生,就像一场悲喜交加的戏剧,复杂可叹。
18岁前的蒋多多在村子里广受好评,每天放学后,她都会回家帮母亲做家务、干农活,更重要的是,在周围的孩子中,她的学习成绩最好,从小学到高一,常年保持在全级前十。
彼时的蒋家庄里,一旦有孩子不听话,父母就会揪着他的耳朵怒骂:“你就不能好好学一学多多?”
懂事又会读书,这样的孩子,哪个父母不羡慕?
那时候,包括蒋多多父母在内的所有人,都对她很看重,认为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她必定能考上大学。
对于这个落后的小村庄而言,每一个大学生的出现,都是天大喜事,虽然并非自家孩子,可这并不妨碍善良的村民们,对蒋多多美好的祝福。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谁也没有想到,前途无限的蒋多多,会因为一本小说而走上歧路。
2005年,蒋多多迈入高二阶段,和所有人一样,她沉浸在竞争的学习氛围中,为一年后的高考做准备。
读书的日子枯燥无味,望不到尽头的题海战术更是让人愁白了头,为了缓解内心的压迫感,蒋多多决定写一本小说。
凭借着过人的写作水平和构思,很快,一本短篇小说就应运而生。
对于自己所创作的第一本小说,蒋多多自然格外看重,她满怀喜悦地跑回家拿给姐姐看,而姐姐也丝毫不吝啬自己的话语,对其赞赏有加。
除此之外,她还突发奇想,鼓励妹妹把小说寄到报社,或许有可能被采用。
那时,蒋家庄出了两个大学生,而蒋多多的姐姐就是其中之一,能得到“高材生”的赞美,这对于她来说无异于最大的肯定。
而作品段落被报社采用一事,更是让蒋多多飘飘欲然,自幼被教导“高考改变命运”的她,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高考不是唯一的道路,成为作家也是不错的选择。”
从这天开始,蒋多多变了,她不再热衷于学习,而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课堂上、下课后,放学回家,她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不断地写小说,全然忘记即将到来的高考。
执着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人踏上成功的道路,有时也能让人陷入疯魔的深渊。
有时候,一个人的未来,现在就能一览无余。
那段日子里,蒋多多变得极其疯狂,她连续写了好几本小说,之后又将这些作品拿给同学看,得到了无数的赞誉。
恶性循环由此展开,本就自认为有写作天赋的蒋多多,在无数的夸赞中,彻底迷失了自己。
蒋多多不明白,成为一个作家不仅仅需要良好的文笔,也需要足够的阅历、学识和经历,她更忘了,身边那些浮夸的赞美,本身就带有年纪和眼界的局限性。
事实上,从蒋多多发生变化的那一刻开始,就有许多人劝阻她,但都无济于事。
老师在看到蒋多多无心学习,沉迷于写小说后,就曾提醒她:“好好学习,剩下的等考上大学再说。”
遗憾的是,这样善意且实际的话语,并没有让这个陷入深渊的女孩幡然醒悟,反而激起了她内心的不甘。
她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老师看,得到的评价是:“逻辑不通,幼稚且漏洞百出。”
蒋多多越发觉得不服,同学都说小说很精彩,为什么到了老师这里就变成了一文不值?她认为对方是故意在贬低自己。
出于报复和不服输的心理,蒋多多把自己对高考和教育制度的不满,全部写在了作业本上,以此和老师“对抗”。
这场任性,最后只得到了十个字的评价:“踏实学习,不要胡思乱想。”
一个涉世多年的老师,怎么可能发现不了学生的情绪变化?
可就算是这样,老师依旧苦口婆心地劝着她,并给出了人生规划:“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中文系,经过专业的学习,你一定能成为优秀的作家。”
一次次的劝告没能将蒋多多拉回正轨,她甚至连手都不愿意伸出来让别人拉一把。
相比于老师的惋惜,蒋多多的母亲则是心痛,整日以泪洗面,她仿佛预见了女儿的未来,一种悲凉的人生结局。
惋惜、痛哭、怜悯,无数惜才的叹息,构成了蒋多多高二、高三的冰冷回忆,沉浸在自己疯狂梦想的她,却对此不闻不问。
高考那天,父亲提出送蒋多多到考场,然而,她拒绝了。
这个女孩早已不是最初那个向往高考的寒门学子,而是满脑子抱着不切实际幻想的“狂魔”,把自己当成疾世愤俗的孤独战士。
蒋多多不知道,在高考的第二天,父亲曾偷偷跟在自己的身后,心疼地看着她。
父爱如山,沉重无比,只可惜,女儿没能体会到父亲的苦心。
文综考试的时候,蒋多多抱着“舍我其谁”的态度,在试卷上写下8000字的文章,抨击高考制度和教育制度,还将自己的笔名“心碎飞魔”写在密封性外。
回到家后,父亲问蒋多多考得怎么样?她满脸不屑地说:“考上是不可能了,我自有打算。”
听到这句话,原本希望满满的父亲,一言不发,伤心地走出家门。
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她破天荒地有一种愧疚感。
此时的蒋多多还不知道,这丝愧疚感,将会伴随着她一生,她最亏欠的人,其实就是自己的父母。
1987年,蒋多多出生于河南南阳下属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排行老二的她,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
对于蒋多多的父母而言,三个孩子的到来,既是喜悦,也是忧愁,这对夫妻吃遍了没文化的苦,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于是咬紧牙关供孩子读书。
在那个因家庭经济原因辍学成常态的年代,有这样的父母,何尝幸运。
蒋多多的母亲靠务农为业,家里田地的收入只能支撑一个孩子读书,为了剩下两个孩子的学业,父亲只能外出跑业务。
洋洋烈日下,40多岁的蒋父啃着馒头度日,他不怕吃苦,只怕孩子重复自己的老路。
而如今,蒋父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自己引以为傲的女儿,高考失利。
在这样一个“容错率”极低的家庭,高考失利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次失败,还有复读沉重的学费,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严峻后果。
高考结束后,深知自己考不上大学的蒋多多,因为害怕父母失望的眼神,于是揣着自己节省下来的200块钱,跑到郑州找姐姐,并坦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姐姐听完后,既心疼又无奈地对她说:“社会没你想的那么好,回去复读吧。”
蒋多多听不进姐姐的话,生气地离开,转眼又跑到了山东菏泽找工作,此时的她,在陌生的城市里身无分文,连续几天找不到工作,最后狼狈回到南阳。
等待总是漫长且煎熬,她只能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高考”上。
距离高考成绩放榜还有十几天,蒋多多不敢回家见父母,整天在街上四处乱逛,晚上有时借住在亲戚家,有时跑到南阳师范学院的女生宿舍楼下过夜。
2006年6月24日,闹剧在这一刻揭晓了,蒋多多也迎来了人生的“审判”。
这天,接到老师电话的她,匆匆赶往学校,得知自己总分114分,文综则因为违规被判处“0”分,无缘大学。
蒋多多傻眼了,她泪流满面地恳求老师指条出路给自己,老师也没办法,只能叹息地摇摇头,建议她复读。
六神无主的蒋多多没有回应,她不敢把这个结果告诉母亲,于是继续躲藏,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几天之后,从报纸上得知消息的母亲,崩溃大哭。
被大学“拒之门外”,这个消息对于蒋多多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但最痛苦的还是她的父母,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沫,多年心血一朝付之东流。
这种撕心裂肺的痛,最终都转移到了蒋多多身上。
结果固然残酷,可更加残酷的,是未来的人生。
蒋多多原本以为,自己就算考不上大学,也能凭借着“0”分的举动一夜成名,得到人们的赞扬。
她没有想到,自己确实成名了,前来采访的人络绎不绝,但得到的不是“敢为人先”的鼓励,而是嘲讽和不屑,有人说她自作聪明,有人说她行为幼稚,负面评价如潮水般向这个女孩涌去,压得她喘不过气。
幻想化为泡影,期望变成失望,舆论的压力和外界异样的眼光,让性格开朗的蒋多多变得极度孤僻。
有不少热心的社会人士给她送去了书籍和复读费用,蒋多多拒收了,她觉得这是别人对自己的可怜;
父母和老师建议蒋多多复读,来年考取大学,她也拒绝了,表示一辈子不会复读、
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把自己手里的一副“王炸”,硬生生打成烂牌。
在失去高考这条改变命运的道路后,年轻气盛,偏执孤僻的蒋多多,又将其他路全部堵死。
她的人生,到此已经注定了结果。
当同学们纷纷踏上火车,前往向往已经的大学时,蒋多多只能闲置在家,帮着母亲继续干农活。
没事的时候,她又会拿起笔继续写作,遗憾的是,那些曾经视为珍宝的小说,在投出去后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一点消息。
直到这一刻,蒋多多才发现,自己的一时脑热,所付出的代价竟然如此之大。
在家里呆了一段时间后,蒋多多想到城市去闯荡一番,她拿着父亲给的血汗钱,奔向了陌生的城市。
但是,因为文化水平太低的原因,蒋多多只能做服务员或者流水线女工,连销售都难以胜任。
付出了大半的精力辛苦工作,得到的薪资却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她频繁地换工作,一份接着一份,直至流落街头,彻底绝望。
她拿着身上仅剩的钱买了火车票,回到熟悉的老家,重复着母亲的生活,每天面朝黄土,背朝烈阳,汗水滴在田地里,没人看见。
这些年来,蒋多多的姐姐和弟弟相继从大学毕业,在城市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安稳地过日子,只剩下她一人在老家,与父母相伴。
如今的她已经结婚生子,在那个小村庄里,和丈夫蜗居在破旧的房子中,过着父母曾经的人生。
为了养育孩子,为了生活,蒋多多日复一日地在农田耕作,枯燥和死寂充斥着她的人生。
蒋多多也想过改变这一切,但她却发现自己没有改变的能力,昔日走出农村的条条康庄大道,都已经被自己亲手堵死。
她放下靠写作改变命运的执念,转身开始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就像曾经母亲在耳边唠叨一样,直至现在,她才明白了父母的苦心。
白岩松说:“高考或许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可哪怕到了今天,它依旧是无数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最好道路。”
不可否认,人生确实不止高考这一条路,但在“试错成本”极高的情况下,骤然放弃眼前的康庄大道,去开辟另一条陌生的道路,一旦失败,后果将难以承受。
多年前,蒋多多曾在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
“当一个人没有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时,最好的选择就是去融入它。”
那时候,她轻蔑一笑,觉得这句话简直是无稽之谈,人生就是要活得“与众不同”。
后来,蒋多多每次想到这句话,都会沉默许久,望着远方的天空,神情复杂,眼睛里透露出悲伤、期盼,以及最深处的懊悔。
她注定要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一生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