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个月的时间,今年就要结束了。今年的高校圈里,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莫过于“双一流”。在首轮“双一流”建设结束、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开启之年,全国各地、各校都在想着如何在第二轮“双一流”实现进位,争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尤其是中西部多个“高教弱省”,对争取“双一流”、提高本地高校水平,就显得更为迫切。
从2021年高考录取来看,本科上线率、一本上线率最低的是江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也就是说,这几省的学生上大学、上好大学的难度,是最大的。所以,这几地被称为“高考难省”。
之所以上大学“难”,原因自然是这几省缺乏高质量的大学,尤其是“双一流”高校,更是缺少。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来计算,每千万人口中拥有“双一流”高校数量最少的,分别是河北、广西、河南、云南、江西、贵州、山西、山东、广东和甘肃。所以说,江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是妥妥的“高教弱省”、“高教洼地”。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校都在想办法提高高教发展水平,争取更多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行列。相比深圳、苏州等东部发达地区,拥有地缘和经济优势,这些中西部省份尤其是几个“高教弱省”,在发力上显得更加困难,更需要决策层的决心和恒心。
今年,我特别关注了这几个中部“高教洼地”,在“双一流”建设工程启动后,推动本省高等教育振兴发展方面的行动。我认为,山西应该是目前中西部地区中最为努力的,成绩也比较明显。
第一,高层非常重视。山西为促进本省高等教育振兴崛起,专门搞了个“1331工程”,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给政策、给资金外,关键在于高层领导经常去亲自推动。光是2020年末,山西高层就密集开会、调研“双一流”创建工作,“一把手”还亲自带队,千里赴京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去推介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中北大学,寻找合作机会。
第二,引进战略人才。像山西大学,直接从北大“原装”引进了校长和书记。太原理工大学,也从浙大引进了郑强去担任书记。至于这两校里的中层领导,那从北大、清华等名校中引进的,就更多了。外来的和尚,大多数是能念经呀,这些原先在国内最顶尖高校的领导,现在去了山西高校,理念、资源都能更新一番。
第三,调整高校布局。2021年以来,位于临汾的山西师范大学、位于晋中的山西农业大学,分别宣布将搬迁到省会太原办学。这样一来,山西省内综合实力最强的“老八校”,就实现全部到太原办学了。通过这招来把省内强校都集中起来,可以更好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有利于带动提升全省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
有人说,目标不明确都是耍流氓。山西在这一点上,做的就非常棒。对“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和目标,非常明确。重点支持山西大学物理学、哲学,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10余个学科进行建设,力争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实现“保2争3”。
今年1月,山西大学物理学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名单,成为仅有入选的四所“双非”高校之一。我猜测,第二轮“双一流”中,山西大学物理学大概率将入选上岸,实现“保2争3”的目标。
河南在“双一流”建设上,也非常努力。比如资金支持上,早可谓是尽最大努力。光是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高校的资金就达到40亿左右,郑州也从2017年开始,每年支持2亿元给郑州大学进行“双一流”建设。
不过,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河南可能没有上岸一所高校、一个学科。所以,河南已经开始把目光瞄准到第三轮了。
反观同为中部“高教洼地”的江西,就缺乏大动作和成效了。去年年底,教育部在一份答复建议中指出,建议江西省加强对省属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指导和支持,提高对“双一流”建设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这话背后的意思不就是江西对双一流建设的不够重视、不够支持嘛。
所以,建议高教弱省们,都学一学山西的格局和举措,争取能早日满足本省学生对高等教育更高质量的需求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