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把注册地从开封变更为郑州,引起了热议,虽然河南大学回应称:只是注册地变更,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目前没有什么变化;但大家仍认为此举就是河南大学“迁移”郑州,解释一下,是为了不让争议发酵,毕竟突然地承认“要离开开封”,有点对不住曾经的驻地。
1)
河南大学是河南地区仅有的两所“双一流”高校之一,学校规模很大,综合实力比较强。不过,现在的河南大学与历史上风光无限的河南大学相比,影响力还是弱了一些。1942年,当年的国立河南大学,是一所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实力雄厚 、享誉国内外。
历史上的河南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被拆得七零八落,其中一部分与一所师范学院合并,成立了河南师范学院;而河南师范学院在开封和新乡两地办学,文科集中在开封,理科集中在新乡。在开封的那一支,如今发展成为河南大学;在新乡的那一支,如今发展成为河南师范大学。
所以,有不少人觉得现在的河南大学与历史上的河南大学关系不大,他们把现在的河南大学看成是“新河南大学”,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立河南大学看成是“老河南大学”。
不管怎么说,“新河南大学”与“老河南大学”的历史纽带依然在。在2021年年初,河南大学提出口号,“重回高等教育国家队、重回省会办学、重回百年名校辉煌”,应该是对社会关切的一种回应。
而今,连续两次入围“双一流”建设名单的河南大学,已经“重回高等教育国家队”;河南大学重回省会办学也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该校郑州校区正式启用不到一年,即把学校注册地变更为“郑州”,速度不可谓不快;大概再过一些时日,河南大学就能实现“重回百年名校辉煌”的目标。
当然,去省会办学的高校远不止河南大学一所,就在今年2月份,安徽省属重点高校安徽师范大学官宣:安师大合肥校区拟建设一个高等研究院、四个学院。高等研究院下设智慧教育研究中心、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新能源研究中心。学生规模8000余人、教职工500余人。
安徽师范大学合肥校区就是原来的肥西师范学校,去年年初,远在芜湖的安师大,和合肥市达成合作意向,将肥西师范学校成建制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虽然安徽师范大学不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但一直得到了安徽省的重点建设,也是安徽省重点支持进入“双一流”培育学科的四所省属高校之一。
2)
无论是从开封到郑州,还是从芜湖到合肥,都是高校纷纷去省会办学的一个缩影,高等教育正在开启强省会模式吗?
“强省会模式”的说法,多出现在经济领域。郑州是河南省会,经济实力排名河南省第一,也是河南省唯一一个GDP规模超过一万亿元的城市;合肥是安徽省会,GDP超过一万亿元,规模是安徽地区经济实力第二城市芜湖的三倍左右。
壮大省会,是一种发展地区经济的方式,通过实施强省会战略,提升省会城市经济实力,帮助实现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的快速扩张。等省会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再去培育次级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解决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
这种策略,可以理解为“在资源较为稀缺时,集中力量办好一个城市”,但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资源向省会城市集中,以及政策向省会城市倾斜,一定会导致各种资源向省会城市聚集,其中就包括高等教育资源。
坐落在省会城市的大学,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各种配套设施齐全,毕业生容易就业,能给教职员工提供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福利,所以这些大学师资越来越好、生源越来越好,整体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状态;而一些坐落在三四线城市(非省会城市)的大学,因为地理位置一般,不能给员工提供较高的薪资,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多,师资和生源都在走下坡路。
这种两极分化是非常明显的,我们看到,不少省份的老牌重点大学,势头渐渐被新兴大学盖过,主要原因就是地理位置受限。
三四线城市的大学,去省会办学,对学校引进人才、师资力量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均会产生正向影响。可是,如果站在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这个角度,高校纷纷聚集到省会城市,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今日话题:你怎么看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往省会城市聚集”这个现象?欢迎大家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