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金艾琳
700米井下,青春该是什么模样?
2011年,河南能源焦煤公司赵固二矿来了一批大学生,进入到采煤一线工作。他们的出现,组成了一支“大学生采煤班”。
抉择、坚持、蜕变、涅槃……11年过去了,这群人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
大学生的“另类”选择
调度室中观察煤炭开采、运输、供电排水等生产环节的情况,利用网络传送信息对井下生产进行实时指导……位于太行山南麓的赵固二矿,完全没有了人们眼中过去对于煤矿的“刻板印象”。
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赵固二矿也从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智能化,一线矿工的作业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过,在十多年前,如果一群大学生要深入一线当矿工,这个选择在外界看来,显得十分“另类”。
2011年,22名来自全国7所高等院校、8个矿山主体专业的大学生来到了赵固二矿,组成了大学生采煤班。
“我父母都是教师,而且当时一提煤矿就是‘煤黑子’,他们还是希望我毕业以后教个书,当个公务员之类的。”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的李鑫磊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他没有同意导师让他读博留校的建议,奔赴到了一线。
李鑫磊说,自己与父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电话沟通中和解的。当时只要看到煤矿的新闻,父母都会给他打电话,而有的时候进入矿井需要作业8个小时,一上来就有十多通未接来电。李鑫磊开始尝试和父母沟通井下的作业情况,并且宽慰他们。几年过去之后,李鑫磊父母的电话从“新闻联播”变成了“温馨提示”。
不光是父母,大学生采煤班也面临着“同辈压力”。这种“同辈压力”,一是来自自己的同学,而是来自已经有经验的“老一线”员工。
赵固二矿采煤班的同学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在自己大学专业的班级里,有人干了外贸,有人干了金融,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煤炭相关行业,真正下到煤矿一线的人屈指可数。工作的变化直观的就是工作环境的差距,地上办公室和地下700米,考验着每一个进入煤矿一线大学生的心态。
“能搬得动工具吗?”“就是来‘镀金’的吧!”“一线不管学历高低,靠的是经验。”除了地上地下的落差,“老一线”员工的观望态度,也让大学生们感到压力。
走出象牙塔,脱下学士服,换上工装。当年的大学生面对选择后的各种质疑,他们仍旧相信,现场才是专业的用武之地。
我有一个梦想,想当一名合格的矿长
不过,这帮“攥紧拳头”想要证明自己的大学生,没多久就遇到了第一道坎——河南省首个6.5米一次采全高综采设备的联合调试工作。
现任赵固二矿综采队队长穆绍龙介绍,由于是全矿第一个大采高工作面,所需的设备的尺寸和重量都比往常要大,出现了特别多的困难。
(赵固二矿11050一次采全高综采设备地面联合试运转,王丹凤供图)
对于这些“学生”矿工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书本内容转化为实际价值。在实际情况面前,书本上的理论并不能够生搬硬套。
这些初到煤矿的“新兵”开始向“老兵”学习,有人为了学习技术,奔赴宁夏、上海、郑州等地,向设备厂家学习操作知识。那段时间,“采煤新兵”们白天向厂家了解专业知识,晚上开始复习综采电气设备说明书,将其中的设备型号和参数记住。
在大学生采煤班和各个部门的努力下,6.5米一次采全高综采设备成功投入运行。
现任赵固二矿党委委员、矿长李小磊说,这个工作对当时大学生的能力是一个提升,实现一次飞跃。那段时间,他参与了两次管理研讨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能力提高了。
同样,这次的作业对采煤班的大学生们影响深远。穆绍龙在之后完成11021分层开采工作面综采设备的地面组装、调试、联合试运行任务,并在2015年焦煤集团采煤机司机技能比武中获得第一名。
那段时间的他,对着央视的摄影机说出了自己的梦想:“我现在想当一名合格的矿长。”
2013年5月,赵固二矿成立了以“大学生采煤班”带头的“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其中的“采煤机损坏导向滑靴的修复”项目,成功摸索出用进口耐磨焊条补焊导向滑靴耐磨层的修复方法,修复费仅1000多元,使用寿命变成了新滑靴的两倍。赵固二矿综采队在这一项上节约成本200多万元。
坚持的力量
“当时大学生来到煤矿上,感觉为煤矿注入了新鲜血液,让矿井看起来很有朝气。”赵固二矿综合办公室主任邱新平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当时他一直在负责赵固二矿的团委工作,这些大学生的日常培训、生活起居都是由他主持负责。可以说,邱新平一路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2011年4月23日,赵固二矿正式竣工投产,并且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盈利、当年成功创建“五优”矿井的目标。在邱新平看来,赵固二矿作为一个机械化程度非常高的矿井,在当年引进“高知矿工”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一线煤矿工作除了进入矿井的新鲜感,体力上的消耗也在考验着这群人。邱新平回忆,这些大学生下井需要背电缆、波雷因等材料。有时一桶波雷因几十斤,上井之后负重的肩膀经常酸痛。
“你看我这么大的身板和个子,但是猛下去干活的时候,和老工人比力气没有那么大。”身高超过一米八的穆绍龙说,力气是慢慢锻炼出来的。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被分配到维修部门的人员,经常会半夜接到下井检修设备的通知,只要电话通知一到,就需要立即行动。
24小时待命的精神压力和繁重的体力活,时间一长,就会让人感觉到迷茫,大学生采煤班这个群体,也渐渐有人离开。“(大学生)会思考是走是留,肯定都会有这想法。”邱新平说。
有人留下,就会有人选择坚守。穆绍龙说,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
不想当矿长的矿工不是一个好矿工,这个句式在煤矿依然奏效。
现任赵固二矿机电科科长滕光华表示,回想起之前的那段日子,更像是“大浪淘沙”,适合的人会坚持下来。“感觉还挺佩服自己能坚持下来的,没有这10年的积累和沉淀,可能就没有现在的蜕变。”
十年变迁!“高知矿工”拿专利说话
现如今,这批大学生也逐渐“涅槃”,有些人成长为技术骨干,有人活跃在安全管理、生产经营等各个重要岗位上。这批“大学生采煤工”除个别调离外,已全部成长为矿井中层以上骨干。
他们也在向外界证明,矿工并非是打眼放炮的“煤黑子”,而是可以熟练操作现代化设备的“高知矿工”。
2019年,李鑫磊调入技术科担任副科长主持工作,他围绕大采高工作面防片帮冒顶开展深入的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套以“工作面内注化学浆、巷道远距离注水泥浆和添加剂、工作面内无机双液浆注浆加固”为核心的大采高工作面防片帮冒顶专项技术成果。这项成果不仅为矿井减少了经济投入,还大大提高了煤质、提升了产量,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为国际先进技术。
据介绍,近年来,赵固二矿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其中,通过中煤协会鉴定项目5项,包含国际领先1项,国际先进4项。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被鉴定为国际先进《高效智能矸石储运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解决了矸石运输和煤炭运输相互影响的问题。
“专利都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我们所做的专利都是采煤现场遇到的问题。为了专利而申请专利,我觉得没有意义。”李鑫磊说。
在采煤一线的经历,让这群大学生可以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成为采煤领域行家里手与岗位标兵。
2011年到2022年,“大学生采煤工群体”面临过不安和焦虑,但他们依然坚信,当初的选择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