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美,在于希望与收获;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为认真贯彻落实课堂教学“大练兵、大研讨、大展示、大应用”活动要求,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练就扎实教学基本功,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三门峡市第一小学开展了六年级语文同课异构活动,向川小学的语文老师也前来学习观摩。多维的角度、各异的风格,授课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用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娴熟的教学技艺给大家展现了异彩纷呈的高效课堂!
《少年闰土》
王翔祥老师讲授的《少年闰土》结合“走近鲁迅”这个大单元的任务和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设置了三个任务:—、梳理关系,感知情深。二借助情节,感受形象。三、结合资料,体会主旨。课堂教学环节体现了长文短教,由两个少年的关系变化初步体会“我”与少年闰土的情深,引出“看瓜刺猹”这个记忆深处的闰土形象,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读小说,关注情节和环境体会人物形象”走近少年闰土,认识到他的见多识广……课堂的巧妙之处在于设置了“结合资料说说当少年闰土在乡下时“我”在干什么”这个话题。同学们交流了以少年鲁迅为原型的“我”读《山海经》认识无数稀奇异兽、挖何首乌,折腊梅、捉蟋蟀,偷罗汉豆、扮演小鬼演戏……在此基础上,拓展阅读《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和语言,体会到中年闰土的生活困苦反映的社会制度。在这样铺垫下,学生感知到从整个故事角度看写“我”的孤陋寡闻是为了突出鲁迅对现实的不满,对选文中“四角的天空”的理解也深了一层。最后老师借《少年闰土》一文激励学生走近鲁迅的《故乡》,走近鲁迅更多的作品,感受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文学和社会影响力,达到了“文已止,而意未尽”的课堂效果。
唐剑红老师执教《少年闰土》第二课时,能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创意教学设计。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将闰土讲述的四件新鲜事情对比,总结详略和表达方式;同一内容“看瓜刺猹”不同文段的对比,总结描述和讲述,突出第一段的意境美;不同年代、不同生活闰土的对比,丰满形象,走近鲁迅。另外,不断有第一段文字“回马枪”杀入,让学生在循环往复的品读中提升鉴赏、表达能力,把思维引向更深的层阶。
《只有一个地球》
杨艳丽老师教授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先问后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课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梳理归纳有思维价值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上,学生在学习任务单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交流汇报时,教师随机适时引导学生解决课前提出的关键问题,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能力、增强思辨能力的目的。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当点拨,精讲,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朗读、思考、交流,以读促思,以思促悟,使学生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雷娟苗老师所讲授的《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以环保为主题的说明文。她从文章末尾作者的观点入手,统领整个课堂,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中也明白文章的中心论点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经过严谨清晰的论述表达出来的,使学生在阅读学习时体会到了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接着,她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训练了思维的能力。最后,通过联系生活谈该如何保护环境这一人文主题,很好地落实了核心素养中对人的培养。整个课堂既有知识的学习,又有能力思维的训练,让学习在课堂上真真正正的发生。
陈静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首先让学生借助关键句,把握课文主要观点,思考课文中三个理由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怎样一步步得出观点;然后借助任务单,品读说明文的语言,把握说明文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出主旨明确、语言简洁的宣传标语。这节课教学环节清晰明了,内容层层递进,重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结合单元要素,进行了扎实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精彩的课堂教学之后,老师们围绕课堂进行交流与研讨,大家各抒己见,分享交流,碰撞火花,以磨促教,积淀成长。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点,也是实现自我蜕变的有效方式。同课异构,有准备、有碰撞、有思考,加强了老师们的交流合作,是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和促进专业成长的过程。学校将继续以校本教研活动为契机,落实“双减”政策,打造高效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