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14日讯(记者刘嘉 通讯员邹永宁)11月29日,由武汉市教育局主办的“2021年武汉教育十件大事”评选启动,邀请市民参与评选,推荐自己心目中的年度教育大事。评选活动吸引近万名网友关注、热评,数百位家长、市民发来留言、邮件,讲述他们心目中的教育大事。12月15日至12月20日,活动启动网络评选,欢迎市民关注“长江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为年度教育大事投票、点赞。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在中小学师生中更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市教育局印发《武汉市中小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党史学习教育方式,形成了完整的党史教育线路图。网友“单虹新妈妈”说,孩子当上了学校广播站的小主播,利用中午时间给同学们讲红色故事,孩子觉得很有收获。“党史学习教育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把爱党爱国的种子根植在孩子们心里。”
“我们家就住在附近的芸海园,步行10分钟就能到学校。”网友“李伟”说,今年9月,孩子进入新投入使用的汉口辅仁小学CBD校区就读,一家人都很高兴,因为这是家里最重要的教育大事。今年全市共有146所新改扩建的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投入使用,新增学位8.46万个,“上新”规模创五年之最。家门口有了好学校、幼儿园,收获了大量家长的肯定和点赞。
今年7月,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教育局主办首届武汉“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启动,20位教师荣获“武汉最美教师”称号。网友“程夏天”留言说:“我一直关注着这项评选活动,很多老师的报道都让我非常感动,希望评选活动继续举办,让我们看到更多好老师!”
“武汉校园足球队代表湖北出征全国学生运动会,拿下高中女子组冠军、高中男子组季军,威武霸气!”网友“肖威”发来留言为武汉校园足球的“新战绩”点赞。他说这几年,爱踢球、会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多,足球运动在武汉中小学中不断推广、普及,让他这个球迷看到了中国足球的光明未来。
通过对市民邮件、留言的整理,共有14个教育举措、变化成为今年“教育十件大事”候选选项。12月15日至12月20日,欢迎市民参与投票,选出本年度的“教育十件大事”。
2021年武汉教育十件大事候选事件
一、中小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有了“线路图”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在中小学师生中更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市教育局印发《武汉市中小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
《方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形成完整的党史教育线路图。其中,小学低年级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初步感知与感悟,与游戏、歌曲、图画、故事会等方式结合;小学中高年级,重初步认知与领悟,采取观看红色影视剧、参观红色历史旧址和纪念馆、聆听党员事迹报告等方式开展;初中阶段重初步理解与认同,采取书本知识学习、演讲、主题实践等方式进行落实;高中阶段重深刻理解与政治认同,采取党史教育专题学习、辩论、演讲、研学旅行、课本剧等方式予以推进。
武汉各中小学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记者彭年 摄)
二、武汉首部完整的《校园红色教育资源图谱》发放
武汉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不少中小学校园中也留存着党史教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不仅是鲜活的历史,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作为“红色基因工程”的重要内容,今年,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长江日报联合发起“武汉校园红色教育资源图谱”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寻访、讲述、整理校园中的红色教育资源,经党史专家审定核实,形成首部完整的《武汉校园红色教育资源图谱》。
图谱中,一段段特殊的校史是党在武汉百年奋斗的见证。图谱免费向武汉市中学生发放,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把红色基地现场变党史思政教育课堂,使“学思悟行”融为一体,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素材和指引。
《武汉校园红色教育资源图谱》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发放。(记者彭年 摄)
三、超500万人次在线“同上一堂思政课”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武汉市持续深入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让思政课成为红色教育和“四史”教育的有力载体。
今年6月,在“同上一堂思政课——信仰的力量”现场展示上,来自大中小学的四位教师将百年党史融入课堂、搬上舞台,近200名师生代表现场观摩这堂特殊的思政课。现场展示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轴,重温党的百年历史,传递伟大抗疫精神,展现英雄武汉的百年荣光。一幕幕“沉浸式”学习画面,形成了一道流动的红色党史教育风景线,让思政课更加鲜活生动,入脑入心。节目播出后,超500万人次通过电视和人民视频、抖音、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观看。
“同上一堂思政课——信仰的力量”现场展示。(记者刘嘉 摄)
四、“上新”146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创5年规模之最
2021年秋季开学,全市共有146所新改扩建的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投入使用,新增学位8.46万个。其中包括40所新改扩建的中小学,新增入学学位5.61万个;106所新改扩建的公办幼儿园,新增入园学位2.85万个。“上新”规模创五年之最,武汉公办在园幼儿占比提高到43.46%,也是近五年来提升速度最快的一年。
连年的新改扩建举措,极大地缓解了武汉部分地区存在的“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问题以及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难的矛盾,回应了社会关切,圆满完成“2021年,新改扩建30所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和20所中小学,新增入园、入学学位3.4万个”的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目标。这样的速度、力度,全国罕见。
武汉市第十九中学“升级”后的校园。(记者彭年 摄)
新学年第一天,孩子们穿着汉服走进新投入使用的汉口辅仁小学CBD校区。(记者彭年 摄)
五、义务教育“公民同招”平稳推进
今年5月,武汉市教育局发布《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入学招生工作的通知》。今年武汉公办学校招生政策较往年保持不变,对民办学校招生政策进行调整。这既是武汉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具体要求。
根据政策,全市民办学校不得以任何方式提前招生,不得“掐尖”,报名数大于招生计划数的,采取电脑派位方式招生。电脑派位全市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方案、统一时间、统一平台、统一软件、统一程序、统一要求。
武汉第三初级中学的电脑派位现场。(记者杨幸慈 摄)
六、制定发布武汉教育“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关键五年。武汉市教育局制定、发布了《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未来五年武汉教育事业的发展锚定目标、指明方向、提供支撑,为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根据规划,武汉拟投入353亿元,重点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未来的教育重大建设项目。按照3年不少于250所的目标,加快步伐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年里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不少于7万个。梯度推进240所中小学配套建设,力争每年30所、五年150所学校竣工投入使用,增加中小学学位不少于20万个。建设一批普通高中,全面提升60所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
武汉还将深入推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加强学区制建设,持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小班化教学共同体建设、新建义务教育学校快速优质成长共同体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教育差距。到2025年,全市实施学区制办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心城区达100%、新城区达80%。
武汉教育面向未来。(记者彭年 摄)
七、推进落实“双减”政策成效初显
2021年秋季,“双减”工作在武汉市全面铺开。全市义务教育学校100%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出台作业管理办法,作业负担有效减轻。各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自愿参加的学生达83.03万人,占比92.43%,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校外机构治理深入推进,全市参加校外培训的义务教育学生由20余万人降低为10万余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48%。武汉市教科院开展针对性研究,为贯彻“双减”政策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撑。
通过校内校外系统推进,武汉推进落实“双减”政策成效初显。双职工家长“托管难”现象得到了根本缓解;中小学生课余时间更宽裕,课外活动更丰富;家长焦虑明显减轻;校外违规补课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双减”后,孩子们有了更多时间进行户外亲子活动。(记者彭年 摄)
北湖小学开设了20多门“选修课”,让孩子们在课后服务时间里发展兴趣爱好。(记者彭年 摄)
八、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一视同仁成为全国典型
今年,武汉市随迁子女与户籍子女义务教育一视同仁,在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等地区典型做法中成为全国典型。
近年来,武汉市将随迁子女人数纳入武汉市适龄中小学生基数,按相同标准开展招生、教育经费划拨、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等安排。武汉加大学位供给力度,支持接收随迁子女学校建设,将随迁子女列入财政经费保障范围,家庭经济困难的随迁子女与户籍子女同等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只要班级有学位、学生符合入学条件,允许随迁子女随时插班,实行学籍动态管理。此外,武汉还探索“异地高考”,允许在武汉市就读且取得学籍满3年的随迁子女在湖北省参加高考。
目前,武汉市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超出国家标准800元,基本实现了随迁子女“进得来”“留得住”,与户籍子女享受同等待遇;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人数近14万,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超过97%。
随迁子女与户籍子女一视同仁享受义务教育。(记者彭年 摄)
九、240所学校试点人工智能课获教育部推荐
今年12月,教育部向世界介绍中国利用人工智能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其中包括湖北省武汉市试点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纳入中小学阶段课程体系的做法,向全球推荐武汉经验。
武汉市是全国首批8个“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之一。2020年秋季,武汉在部分中小学的三到八年级学生中试点人工智能课,成为全国最早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的几个城市之一。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240所学校成为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武汉还在各区教育局和中小学设立了1191名“教育首席信息官”,负责所在单位教育信息化全面工作。
2021年里,武汉市、区财政投入6亿多元资金,在前期基础上完成了120间智慧教室、120间人工智能实验室、120间初中理化生实验智能化标准化考场、120间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并推进第三批120所四星级智慧校园和10所五星级智慧校园建设。全市共有53所学校成为“中小学智慧课堂教学实验校”。依托智能技术,“5G+教育”“VR+教学”“AI+教师”,全息课堂、智能巡课等也陆续进入校园。
常青树实验学校学生正在上人工智能课。(通讯员刘敏 摄)
十、20人获评武汉首届“最美教师”
今年7月,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教育局主办的首届武汉“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启动。评选活动将武汉市“年度教师”和“寻找最燃青年教师”两大活动整合升级,经过各区推荐、媒体报道、网络投票情况和专家组评审等环节,最终有20位教师荣获“武汉最美教师”称号。
武汉三中语文老师徐杨每天在黑板上分享一句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和社会;吴家山中学体育教师周志成培养出王霜、姚伟等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选手;黄陂区罗汉中学教师郑铭坚持27年家访,用爱和温暖叩开留守学生心扉……20位“最美教师”是全市十万教师的缩影,也是武汉教育的最美代言人。
评选结果出炉后,江汉路步行街、武昌中南商圈等全市50多个显著点位的户外广告电子屏上,均刊登了武汉2021年度“最美教师”巨幅海报,以城市之名,向教师致敬。
“最美教师”合影。(记者彭年 胡冬冬 摄)
十一、校园足球创湖北省在全国学生运动会最好成绩
在今年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上,武汉市校园足球高中队代表湖北省出征,收获女子组冠军、男子组季军,创造湖北省在全国学生运动会足球项目上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这届运动会是规模最大和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也是大学生运动会和中学生运动会合并后的第二届全国最高级别的学生体育赛事。经过预赛、小组赛、淘汰赛角逐,女足代表队在决赛中以2:1战胜上海队夺得冠军奖杯,男足代表队以1:0战胜新疆队获得第三名。
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校园足球发展,将校园足球纳入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工作之一,武汉校园足球及青训发展水平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全市校园足球试点学校规模已从2014年的近100所,扩大到如今的437所,达全市中小学总数近50%。
依托校园足球的全面普及,市教育局、市足协探索创新“体教融合”模式,发掘了大批青少年足球人才。截至目前,在“2002年—2008年”年龄组中,武汉市已有34人入选中国足协各级国青、国少队,“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初显。校园足球“武汉经验”也多次得到教育部认可和推介。
武汉市校园足球高中队代表湖北省出征,收获女子组冠军、男子组季军。(通讯员 肖威 摄)
武汉市校园足球联赛上,足球小将们奋力拼抢。(记者彭年 摄)
十二、武汉市属高校首次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11月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通知,江汉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其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江汉大学传统特色优势学科。1985年,该校便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2010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2018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获批博士点标志着武汉市属高校形成了本、硕、博全体系的人才培养格局,有利于引进更多高端人才,推动科研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建设更具竞争力的一流学科,为企业、国家发展贡献更多科研才智。
江大自主研发的PI浆料在武汉天马微电子公司六代线流片成功。(通讯员 刘进 摄)
十三、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上分享武汉做法
2021年10月13日,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协调员城市,武汉市推进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武汉市教育局成功主办了“公平与包容:更好服务老年群体”国际视频研讨会。会上,武汉市各部门专家与来自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学者在线交流,共同分享服务老年群体,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经验与做法,共同致力于建设有包容性、安全、有复原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的探索与努力。
10月27日,武汉市应邀参加第五届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武汉市教育局代表武汉市在平行论坛上作主旨发言。武汉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总负责人的高度赞誉。在2021年全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期间,全市有3名个人、2个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获得全国荣誉,其中董明同志和书香武汉·全民读书月品牌项目获评全国“十佳”,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武汉成功主办了“公平与包容:更好服务老年群体”国际视频研讨会。(记者刘嘉 摄)
在2021年全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闭幕式上,董明讲述自己学习经历。(记者刘嘉 摄)
十四、武汉市家庭教育心育平台上线
今年4月,武汉市家庭教育心育平台上线。这是一个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以及青少年儿童心理指导在线学习平台,设有课程学习、育儿百科、名家专栏、专家互动、在线咨询等栏目,每月定期更新家长课程,每周精选优秀家庭教育类文章发布。家长既可以根据需求自主学习,也可以在平台上留言提问,还可以通过学习积分兑换家庭教育类书籍。一年里,平台直播了21节专家授课、13节精品微课,点击高峰值达13万次/小时,回放率达10万次/课以上。
此外,《武汉市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安全防范标准(试行)》《中小学生命安全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实践研究》等相继出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标准和指南。市教育工会还在全市教育系统中开展了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和支持系统建设调研,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关爱。
家庭教育心育平台上线仪式上,专家向家长讲解家庭教育方法。(记者刘嘉 摄)
投票结果将作为评选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