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背自然强造出来的早熟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很容易就会腐烂变质。”
——法国思想家卢梭
作为13岁就红遍全国的天才少年,黄艺博在镜头面前总是正襟危坐着,一张嘴说话就是满口官腔,少年老成的模样让不少人都察觉到了违和感。
他3岁会看《新闻联播》,5岁通读《资治通鉴》,7岁开始天天看《人民日报》,连大人都觉得枯燥的报纸,他反倒能看得乐呵呵的。
还没上初中,黄艺博就成了戴着“五道杠”的中国少先队武汉市副总队长,同时还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湖北省首届美德少年”、“武汉市首届十大孝星”等众多称号。
如此精彩的履历,普通人家的孩子拍马都赶不及!因此,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不禁好奇:黄艺博的父母到底是如何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孩子的。
然而自从高考结束后,黄艺博就很少出来面对媒体了。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曾经的天才少年销声匿迹?他后来考上名校了吗?
天降紫微星,少年开了挂
黄艺博能快速成名,最初只是因为海外版《人民日报》在2010年6月发布的一张照片。
当时正值端午节,13岁的黄艺博随着母亲一起参加慈善活动,记者拍下了他们看望孤寡老人的过程,并著成新闻文章发表了出来。
没想到照片上身材微胖、举止成熟的少年意外引起了网友们的注意,大家纷纷留言表示:
“这孩子少年老成,年纪轻轻就很有官相!”
“不简单不简单,他肩上有五道杠!”
还有人疑问,现在的教育那么卷,孩子们平时做作业都来不及,为什么他这个还在念书的学生要去搞慈善?他慰问老人的时候凭什么还能被拍下来当做新闻?
更巧合的是,那篇新闻报道和照片都源自同一个作者,后来被证实是黄艺博的父亲黄宏章。
顺着报道里披露的信息,好奇的网友们又挖出了黄艺博身上的许多细节,还找到了他的个人博客。
当时他的博客里已经发表了许多文章,里面标注了文章都由黄艺博本人撰写。大家一篇篇点开阅读,很快就被惊掉了下巴!
因为这些文章主题之宏大、立意之深远、笔力之老道,很难让人相信是由一个刚上初中的13岁少年亲自着笔的。
更别提其中数篇文章的遣词用句都很晦涩,像是体制内混了多年的“笔杆子”才能写得出来的水平。
比如在一篇围绕“乾坤如袖”这个主题来行文的博客里,黄艺博就引用了北宋理学家横渠先生之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小小年纪就展现出关注家国民族、想要振兴中华造福天下的胸怀。
赞美和质疑总是相伴而生的,有人对此表示惊叹和羡慕,并在心中暗暗祈祷“要是我家孩子有他一般优秀就好了!”
有人对此表示愤怒:
“一个13岁的小屁孩满口CCTV的惯用官腔,他真的懂这些文章里的意思吗?”
“通篇假大空只会沽名钓誉,一点孩子的童真童趣都没有!”
也有人对此表示痛心:
“可怜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下被教得一点人味都没有了……这样揠苗助长真的好吗?”
随着分歧愈演愈烈,事态逐渐升级,黄艺博更多的信息被爆了出来:
他的父母都是公务员,在父母的引导下,他从小熟读史书,时刻关心国家民生。小学期间,黄艺博就已在杂志报刊上发表了100多篇文章时评,还在课外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活动,频繁探望孤寡老人。10岁那年,他拿到了“五道杠”。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五道杠”是什么,换成通俗说法就是“市少先队总队大队长”。1989年,武汉市设立了区、市两级的少先队总队,前者的队长标是4道杠,后者是5道杠。
可以说,能拿到这个队标的人,无不是青少年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是令无数中小学生心目中难以望其项背的“榜样”,而黄艺博正是其中年纪最小的持有者之一。
被评选成大队长的时候,黄艺博不过才10岁,他是怎么拿到这五道杠呢?
凭什么能拿“五道杠”?
黄艺博之所以能年少有为,与他的父母和家庭教育都离不开关系。
1998年,黄艺博在湖北武汉的一个高知家庭呱呱坠地,他的外婆是从旧时代跨越到新中国之后,头一批接受教育的知识分子,黄父黄母也有很高的学历,整个家庭都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
由于他的父母总是忙于工作,黄艺博从小就长于外婆膝下。
这个有文化的老太太,早早就给外孙做了启蒙,除了经常给他念历史人文故事之外,平时还总是习惯将小小的外孙抱在怀里,祖孙俩一起看报纸和新闻节目。
在外婆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黄艺博从小就展露出了惊人的天赋和学习能力。外婆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他才刚懂事就会主动给外婆念报纸了。
除了外婆,父母对他的影响也很大。黄艺博的母亲气质温婉大方,本身也很有文化。她白天忙于工作没法和儿子相处,晚上就尽一切可能给儿子讲故事。
每晚入睡前,她给儿子讲的故事里,一大半都是历史典故,小部分才是童话和趣事。
黄艺博的父亲在从军转业后,就到了省直单位负责主管政治宣传工作,一路坐到了副处长的位置,同时还兼任某报社驻湖北的记者站站长。黄父在体制内工作多年,在各大报刊发表过的文章不下300万字。
都说子肖其父,黄艺博的成长没少受到父亲的影响,从3岁起,他每晚7点就跟着父亲准时蹲守《新闻联播》,大一点之后就和父亲一起看《人民日报》。
到了黄艺博5、6岁的时候,长辈们给他启蒙的书籍就换成了《上下五千年》和《资治通鉴》,而他对此接受良好。
这其实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想要读懂这两套书并不容易,但黄艺博还没开始上学就已经通读过几遍了。
等到了学龄后,黄艺博进入武汉市汉江区滑坡路小学念书,他的起跑线远超常人,无论是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都比同龄的小朋友更出色。
因此从入学起到小学毕业,老师每一年都指定他做班长,帮助他锻炼管理和社交能力。
黄艺博聪敏早慧,在理解了父母和师长寄托在自己身上的诸多期望后,懂事的他不愿让大家失望,就按着大家期待的样子,偷偷学着大人的行为逻辑去思考、说话、做事,甚至连神态都要模仿。
因此,虽然他很讨大人的喜欢,但身边却没有一个知心的同龄朋友。
别的同学在看动漫玩游戏的时候,他不是在念书就是在练笔,老师和家长对他不遗余力的夸赞,更是将他高高架了起来。
作为别人眼中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黄艺博的世界仿佛就只有自己一个人。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但无论他自己还是长辈,都没有察觉到其中的隐患。还未长成的黄艺博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同龄人越不愿意和他玩,他就越要紧紧抓住大人的眼光和偏爱。
除了日常的课程,他还要分出精力来学音乐、围棋、国画和篮球。但凡学校举行什么活动,他总是毫无例外被指定上台发表演讲,这些都极大地消耗了他的热情和精力。
重压之下,黄艺博早早就锻炼出了写作能力,整个小学期间,他总共发表过100多篇文章,许多都登刊见报,并攒下了3000多块的稿费。
在2009年前后,三千块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黄艺博没有用这笔巨款来买零食和玩具,而是通过父母的渠道,将稿费悉数捐赠给慈善项目。市里的电视台得知此事后,为了树立正面“典型”,还特意登门对他进行了采访。
由于父母工作的特殊性,黄艺博时常能跟着父母出入各种文宣和公益场合。业余期间,妈妈经常带着他参加各种慈善活动,比如关爱留守儿童和慰问孤寡老人等。
由于时常活跃于公益报道中,再加上品学兼优,黄艺博此时已经是本地小有名气的“神童”了。不久之后,他接连获得“武汉市慈善人物”、“武汉市首届十大孝星”、“湖北省首届美德少年”的称号。
2008年,有着出色履历、受学校方面极力推荐的黄艺博,成功在10岁这个年纪拿到了“五道杠”。
评选之后,媒体更加关注起这个年少有为的天才,网络论坛、博客及微博疯狂转载关于他的报道,从此黄艺博头上又多了“五道杠少年”、“官瘾少年”等头衔。
黄艺博甚至因此得到了出国交流的机会!为了能跟着访韩团一起出国交流,他在升学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就错过了开学报到。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校长黄恒忠对此印象非常深刻:
“大家都知道他(黄艺博)很有名气,但我对他最开始的印象,是源自于入学之初,这个学生因为要出国交流而请了长假。”
在教育一线奋斗多年的黄校长,其实不建议让孩子过早过多地接触媒体和社会活动。
此后的采访中,他多次表示,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然后发掘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并为之努力。过早接触社会并暴露在聚光灯下,外界的舆论压力很容易影响到心智还没完全发育成熟的孩子。
后来黄艺博的发展,恰好印证了黄校长的观点。小学时长期保持名列前茅的他,在进入初中后很快就后继乏力了。
造神失败,天才跌落神坛
盛名给黄艺博带来了无数纷扰,他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精力用来应付媒体采访和层出不穷的社会活动,根本没法专注学业。
老话常说“枪打出头鸟”,在舆论持续攀升时,他的父母不知为何没有平息热度,反而在网上为儿子开通了实名博客,坚持让孩子在网上发表文章任人品评。
其次,他们在风口浪尖时,自行印刷过一本名为《阳光男孩子黄艺博成长实录》的书籍。
这本书后来印刷了3000+册,其中收录了黄艺博在以往的多次社会活动和慈善项目中,与市各级领导的合影。
此外,书里还晒出了黄艺博获得荣誉、接受采访时的文字和照片,他本人的部分日记随笔和往日发表过的精选文章,以及包括老师同学在内的周围的人对黄艺博的正面评价。
黄宏章十分骄傲儿子所取得的成就,在此书的第一页就打上的大大的标题——“武汉少年领军人:黄艺博”等字样。
在此书的卷首语上,黄家父母收录了一首据说是黄艺博亲手创作的现代诗《我是大自然最伟大的奇迹》。诗里这样写道:
从中不难看到,沉浸在昔日荣誉和过度外界关注中的黄艺博,已经对自我和世界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偏差,但他的父母却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更为火上浇油的是,网友们通过对比黄艺博在书中、博客上以及过往发表文章的行文笔力,发现了多处违和的地方。
比如他之前在博客中写的“乾坤如袖”,行文流畅气势恢宏,笔力十分老辣;但发表在报纸上的作文《赴韩交流有感》,笔力就很稚嫩;而记录在书中的随笔《看升国旗》,简直就是小学低年级的水平:
“第一位叔叔拿着指挥刀,第二位叔叔扛着国旗,其他叔叔端着枪…”
于是有人猜测,是否有人在背后为黄艺博代笔,目的就是为了将他包装成“神”,在积累到足够的好名声之后,就能获得更好的升学机会,甚至走上从政道路。
网上舆论愈演愈烈,完全暴露在镁光灯和舆论之下的黄艺博,每天都处在高速运转中,这消耗了他所剩无几的热情。
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就像个“榜样”机器人一样,麻木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和“人设任务”。久而久之,无论是对于与人沟通交流,还是日常学习,他都愈发没了兴趣和热情。
他的成绩开始下降,从前列一路滑到200名左右的中上游,然而他在社会实践和活动策划组织方面还是很出彩,再加上此前的积累,因此整个中学时期依旧能作为学校的“活招牌”而存在。
中考时他的成绩并不出众,但初中母校还是一力将黄艺博推荐到了武汉的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就读。那里不乏真正的天之骄子,黄艺博在对比之下,心态更加浮躁,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他不仅没有足够重视,反而花大量时间专注于“工作”。在拿到“五道杠”后,他时常进出武汉市青少年宫主楼,那里有市少先队总队部办公室。
这间“办公室”并不大,陈设简单,平常也没有什么人来,黄艺博把这里作为自己的一方天地,沉浸在昔日辉煌的假象中,按部就班地渡过了3年“当官”的日子。
高考失利,从名校到民办三本
高中三年,黄艺博只有最后一年是完全放下活动和“工作”专心学习的。
2015年9月,他将自己获得的2万元活动奖金悉数捐给教育基金之后,就彻底退出公众视野,转而努力备考。
黄艺博成名很早,许多名校在高考前就已经向他递来了橄榄枝。
特别是同为985和211的“双一流”武汉大学,在2016年高考自主招生前夕,就已经承诺:
只要通过了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并在高考中超过湖北省文科一本线38分,就能拿到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在当年高考前,黄艺博已顺利通过了武大和中国地质大学的思政教育专业考试。也就是说,只要他考试分数达到要求,就一定能在两所名校之间二择其一。
遗憾的是,这个曾经的天才少年,终究没能逃过“泯然众人”的宿命,仅考出了477分的成绩。
这个分数和众人的预期实在差得太大了,别说一流名校了,就连普通二本线都没能够上。因此,尽管武汉大学很爱惜人才,但黄艺博还是没能拿到武大的录取通知书。
那么高考失利的黄艺博最终去了哪里呢?
与名校失之交臂后,黄艺博消沉了一段时间,最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选择到民办三本院校武汉学院就读。
从“双一流”名校到民办三本,其中的巨大落差,足以狠狠将黄艺博一家从美梦中叫醒。进入大学后,黄艺博反而能静下心来努力发展兴趣和培养能力。
据校友透露,他入学后依旧是学生会干部,平常也很活跃,性格开朗了很多,学习也很刻苦,相信他会有很好的未来。
讨论:过度包装vs教育悲哀?
从“小时了了”到“大未必佳”,黄艺博的经历无疑是又一个泯然众人的“伤仲永”。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都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明明黄艺博的起跑线已经远超普通人了,天赐的一手好牌为什么到最后却不能打出完美结局呢?
有人说,黄艺博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典型悲剧,不应该仅凭成绩来对别人盖棺定论,死读书不是唯一出路,只要有才能应该在哪里都能吃得香...
也有人说,是黄艺博的父母急功近利,让本就很有天赋的黄艺博,在揠苗助长之下承担了超出年龄特性的压力和责任,提前透支了黄艺博的发展空间。
在教育引导上,黄家父母的确难辞其咎。过早接触成人世界,高度的曝光、包装、营销和舆论压力让孩子根本没法专注学业,反而成了走向下坡路的加速器。
由此可见,教育应该是一个缓慢、优雅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孩子应该像农业而不是工业。
每个孩子就像是还未长成的种子,在生长途中需要父母、师长和社会用心陪伴照顾、引导、扶正和浇灌,充分尊重他们自然生长的规律和向阳的天性,最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并结出美妙的果实;
反之,如果像工业流水线那样对待孩子,让他们像零件那样被规范、挤压、快速生产和复制,那么最终只能得到冷冰冰的零件。
黄艺博的父母用了错误的“催熟”手段,在孩子本该用功学习的年纪,引导他过多地做了很多华而不实的事情,不仅抑制住了孩子的天性,还让孩子投错了时间和精力。
如果没有他们的干预,一个3岁的孩子不会不爱玩耍,而去看晦涩难懂的报纸和《资治通鉴》。
纵观黄艺博的成长之路,不难发现他少年时就在父母的导演下,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出戏:他在戏中不停地扮演着别人所期待的“黄艺博”,忘了原本正常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然而处在那样的环境下,恐怕他也没有时间去细想和调整了。
说完黄艺博的经历,如果能让大家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有所启发,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