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 > 教育资讯

让语言不再成为走出大山的限制, 彭江帆“推普”21年的梦想

极目新闻记者张渊

“你好,我是语委办的!”“什么鱼头鱼尾!”时隔多年,武汉市新洲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彭江帆仍然记得自己刚开始推广普及普通话时的一段“尴尬”对话。今年46岁的彭江帆是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国家赴港澳普通话测试员、湖北省骨干测试员。今年4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表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她获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个人”。

含着“石子”练普通话

“半导体收音机的年代,母亲是回到家里就要打开收音机的,节目播完,一句‘播音江帆’会惹得她同声念出,会然一笑,我没出生,‘江帆’的名字早就准备好了。”也许是母亲的朴素热爱,彭江帆从小便显现出对语言文字的天赋,喜欢朗诵和阅读,“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有抑扬顿挫的音律之美,也有民族基因的文化之美。”

谈到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缘起,彭江帆再次提到自己的母亲,“母亲说,收音机里的声音才是整个世界的声音,‘土话’是走不出大山的。母亲希望我说着整个世界都能听懂的声音,走到繁星闪烁的浩大世界里去。”

读初中时,彭江帆第一次听到了罗马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嘴含石子练习朗诵的故事。同样受到这个故事影响的,还有“蝴蝶总理”让·克雷蒂安。他模仿德摩斯梯尼含着石子矫正自己发音,嘴唇和舌头都被石子磨烂,母亲心疼地流泪,她安慰母亲说:“每一只漂亮的蝴蝶,都是自己冲破茧蛹的,我要做一只美丽的蝴蝶。”

彭江帆向记者讲述着这样一段动人阅读经历,她说:“我知道,我的心中开始有了做一只美丽蝴蝶的梦,说着这世界最动听的声音,给予这世界最温暖的气息。”

从原武汉市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彭江帆留校担任汉语言文学教师。1996年,受学校指派,她来到湖北省第三期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班学习。当时上课与食宿都在一栋楼里,彭江帆说自己一连10天都没走出过那栋楼,为了练习声母鼻边音,“感觉舌头都已经不属于自己。”严谨的训练和严格的标准让彭江帆第一次认识到普通话规范的重要和学问,也让她在结业时顺利成为一名湖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也自此走上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之路。她向记者感慨:“测试员是嘴中含着石子练就的,也只有永远含着这块石子,才能当好一名优秀的测试员。”

语言关乎心灵归宿

作为测试员,在更多的时间里,彭江帆还要负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培训任务。在普通话专职教师的岗位上,彭江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全区教师主讲语言应用能力课,培训对象逐渐拓展到国家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窗口服务行业人员,参与普通话培训测试人数达数万人。他们中有满头银发临退休的老者,有正在哺乳期带着孩子的母亲,室内坐不下,有人就站到窗外听。培训一般都利用暑假进行,没有扩音器,也没有电风扇,任汗水一遍遍湿透衣裳。

“我响亮地范读着,学员们齐声跟读着,收获的幸福也在我们心中生长。”如今回想起来,对文字抱有敬畏和单纯热爱的彭江帆仍满脸幸福。

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文字,是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工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这是关乎我们心灵归宿的工程。”面对如今的语言乱象,彭江帆如此回答。

让大山的声音走出去

作为教育部“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专项师资培训”项目以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示范培训项目组特聘专家,近年来,彭江帆多次参与对四川、云南、青海等地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工作。2020年,彭江帆跟随湖北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赴恩施洞下槽村进行普通话培训时,她介绍,当地有油茶、灯戏等地方特色,在推广和发展旅游特色的过程中,说不好普通话,商品就不好推销出去,游客就不好走进来,帮扶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给乡村振兴工作带来极大障碍。

此时,彭江帆才真正理解母亲那句话的分量。多少次,母亲曾对她讲:“讲普通话的人,就与讲土话的人不一样。”而彭江帆说道:“母亲所讲不一定符合逻辑,但嘴含石子的自我改造,被改造的不只有声音,更有声音所表达的人生方向。”

彭江帆回忆,恩施洞下槽村村民居住地较为分散,白天要劳动,课程只能安排在晚上。上课时,老乡们从十里八村赶来,“语言不是抽象的文化载体,它是具体的生计和情感。”团队还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了直播带货环节,更是受到老乡们的热烈欢迎。

“字如珠玉,思如兰香”,普通话清朗上口,款款入耳,似高山流水,如磬相击。“我曾如此眷恋声音的美好,执着于表达的规范,也享受着工作的喜悦,我早已把自己和普通话培训测试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彭江帆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