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中科技大学官网显示,华中科技大学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3名,分别是(以当选院士时间为序):
崔昆院士(1997年当选)
崔崑[26] ,男,汉族,1925年7月20日出生于山东济南,山东济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材料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1944年—1948年,崔崑在武汉大学机械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1948年—1951年,成为武汉大学机械系助教;1951年—1954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54年—1956年,成为北京钢铁学院讲师;1956年—1958年,成为华中工学院副教授;1958年—1960年,到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进修;1960年—1987年,担任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金属材料教研室主任;1979年—1986年,担任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二系主任;1992年—1995年,担任华中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筹备组组长;1995年,成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崔崑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致力于高性能新型模具材料钢的合金化、夹杂物工程、高性能Ti(C,N)基金属陶瓷、激光熔覆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攻关、国家技术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创造性地研究和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其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为发展我国新型钢种做出了贡献。这些高性能模具钢已被列入国家科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其中有四种已列入国家工模具钢标准GB1299—2014。他的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委级以上奖励15项,其中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奖二、三、四等奖各1项(均为第一发明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他编著的《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上下册)》201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2019年再版发行(6个分册)。曾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3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潘垣院士(1997年当选)
潘垣,男,汉族,1933年8月8日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江苏省扬州市人,磁约束聚变技术和高功率脉冲电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55年,潘垣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53年—1955年,在华中工学院电力系学习;1955年—1958年,担任武汉电管局中心试验所组长;1958年—1969年,担任北京二机部401所大组长;1969年—1983年,担任二机部585所室主任;1983年—1998年,在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室先后担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1988年—1988年,在英国、欧洲联合托卡马克JET工作;1990年—1992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聚变研究所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成为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潘垣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磁约束核聚变科学与技术;脉冲强磁场技术;脉冲功率技术及应用;极端交、直流高压断路器技术;电磁发射;带电粒子“催化”人工降雨/雪 科学与技术等。
张勇传院士(1997年当选)
张勇传,1935年3月1日出生于河南南阳,中国共产党党员,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勇传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水动专业;1957年9月—1960年9月担任华中工学院室副主任、助教;1960年11月—1978年5月任华中工学院室副主任、讲师;1978年5月—1983年10月任华中工学院室主任、副教授;1983年10月—1990年10月任华中工学院水电能源研究所所长、教授;1990年10月—1997年6月任华中工学院博士生副导师、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7月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校长。
张长期从事水资源、电力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水库运行基础理论、规划决策与洪水风险管理、电力系统和水电站计算机仿真控制、随机决策领域不断取得重要突破。率先提出的凸动态规划和水调对策论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建立了调度面变分求解模型以及传递相关判别准则,解决了库群优化的“维灾”难题;构建的随机决策模式、洪水分型和分型归纳演绎预报模式,为该领域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将水库运行基础理论与优化理论、控制理论、系统工程等理论与技术进行综合交叉研究和应用,为现代水库运行理论的创立做出了突出贡献,并率先提出了数字流域的崭新概念。研究成果已成功地应用于生产实际,获得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出版了《水电站水库调度》等著作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重要奖励10余项。
樊明武院士(1999年当选)
樊明武,1943年7月8日出生于湖北沙市,回旋加速器专家、磁铁理论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樊明武于1965年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事回旋加速器研究,先后担任所长、副院长、院长;1986年至1988年在美国Texas加速器中心从事研究工作;1993年至1994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至2005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2007年担任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2011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
樊明武在回旋加速器研制、改进工程中,发展了回旋加速器理论和主体技术。在3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研制中,发展了回旋加速器理论和主体技术,解决了关键设备技术问题,磁场结果有偿转让国外,使该加速器达到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结束了我国不能用加速器批量生产中短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局面,标志我国回旋加速器的研制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被两院院士投票评选为全国1996年十大科技事件之一。近年来,推动核技术创新研究和应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次,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4部。2020年荣获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该奖系为纪念核工业创建65周年授予于敏等71人的功勋奖章)。
周济院士(1999年当选)
周济,1946年8月26日出生于上海,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原武汉市市长,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原中国工程院院长。
1970年周济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后到新疆工学院工作;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考取华中工学院研究生;1980年获得华中工学院硕士学位后赴美留学;1984年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之后回国进入华中工学院工作;1989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至1997年担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997年开始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至2002年担任武汉市市长;2003年至2009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 。2010年至2018年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
周济长期致力于机械设计、数控技术与智能制造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并组织实施了发展与推广应用数控、CAD和智能制造的技术路线;提出并实践了单调性分析优化、数控加工直接插补等算法理论;主持研制了华中Ⅰ型数控系统以及优化设计、机械CAD等系列软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机械、航空、航天、能源等行业,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曾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2本。
李培根院士(2003年当选)
李培根,男,1948年12月27日出生于湖北武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
1977年从上海纺织工学院毕业后进入武汉轻工机械厂工作;1981年从华中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赴美留学;1987年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毕业后回国,继续在华中工学院机一系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至2002年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院长;2002年至2005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至2014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培根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主持了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研发并与开目公司和天喻公司合作,实现产业化,已形成中国国内具有自主版权的CAPP主导产品。他组织建成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站e-works,已商业化运行 。
瞿金平院士(2011年当选)
瞿金平,1957年6月4日出生于湖北黄梅县,轻工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科协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
1977年瞿金平作为恢复高考第一届考生,考入华南工学院,先后获得学士学位(1981年)、硕士学位(1987年);1982年本科毕业后进入华南工学院化工机械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计划;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7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计划;1998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1999年取得四川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2000年担任国家“十五”“863”计划高性能结构材料主题专家;2007年瞿金平主动要求卸任副校长职务;2011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瞿金平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装备技术与理论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塑料振动剪切形变和体积拉伸形变动态成型方法及原理、系统发展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理论、发明并研制成功一系列塑料成型加工新技术及装备,成果产业化效果显著。在主持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设备开发”中,开创性地将电磁场产生的振动力场引入聚合物反应挤出全过程,提出用振动力场控制聚合物反应过程及反应生成物的凝聚态结构与性能的创新方法,通过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的技术成果,使中国在该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该成果取得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中国发明专利金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