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入围第一批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
对照教育部关于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工作目标,“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认真夯实整合优质产、学、研资源,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实体化运行,打造创新型发展生态等三个着力点。
整合优质产、学、研资源
“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下称“联合体”)成立于2023年5月19日,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由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和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
作为武汉地区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提供了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的基础设施和条件。
——产业优势彰显,构筑融合发展的产业链
“光芯屏端网”是东湖高新区的主导产业集群,也是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中重点产业方向。其中,光通信产业整体实力居国内第一,形成了产业链企业群;激光产业实力雄厚,已成为全国三大激光研发产业基地之一;集成电路产业链日趋完善,全区集聚多家集成电路优质企业;新型显示产业链迅速形成,汇聚多个重大光电显示项目,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智能终端产业加快成长,汇聚互联网第二总部86家,在线教育头部企业第二总部30多家,人工智能、数字文娱、在线教育等一批“互联网+”新业态和在线新经济不断涌现。
——教育资源丰富,共建融合育人的教育链
“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的成员单位中,有9所普通本科院校、13所高职院校、18所中职学校。联合体高度关注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招生、培养和实习、就业等教育链的关键环节。
对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131”产业发展规划,联合体职业院校科学谋划专业布局,增强专业设置的规范性和适应性。积极对接联合体内企业目标岗位群的人才需求,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职业教育相协调的专业一体化发展布局,增强专业设置的衔接性和系统性。按照产业链分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搭建职业院校招生与行业企业招工有机衔接的供需平台,制订校企联合招生招工方案,推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匹配。
联合体职业院校通过共建烽火产业学院、鲲鹏产业学院等载体,及时将行业头部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转换为课程和教学标准,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完善课程开发流程,细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规格设计。聚焦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和产品,开发特色课程和教学资源。创新中国特色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培养培训模式,灵活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科学安排工学交替的课时比例,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联合体内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校企共建学生顶岗实习专业指导小组,不断拓宽学生实习就业的行业企业资源供给路径,吸引企业深度参与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同时,职业院校与武汉光谷人才集团一道,联合行业企业专家、资深人力资源专家,组建专业化就业创业导师队伍,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划、职业体验、求职指导等服务,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素养。
——技术革新与研发力量雄厚,聚焦融合研发的创新链
科技创新是产教联合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通过加强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联合体更好地适应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对接。
“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注重应用科研与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在成员单位中,涵盖了本科院校、9家科研院所、13家行业协会、6家产业创新中心等,为产教联合体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方面,职业院校与联合体头部企业、科技型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科研创新平台,构建研发导向、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运行机制,扩大科研平台管理自主权,释放创新资源集聚与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校企共建多元融合与协同创新团队。着力打造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协作式科技创新团队。同时,共同开展联合攻关与成果转化。推动教师与企业技术团队共同开展生产线上的科研和协同攻关,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
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实体化运行
“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建立了由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175家成员单位组成的理事会和秘书处,理事长和秘书长均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主要负责人担任,下设人才工作委员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委员会等9个专门委员会。
武汉市政府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部门在联合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负责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等,并依托“光谷人网”搭建联合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数据平台、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产教对接的载体,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和公共服务,促进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机整合。
学校和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任务。携手联合体内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以“3+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探索联合体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软件技术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支撑,将软件技术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融入模块化课程改革,形成技术前移化教学理论和一批教育教学成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以武汉市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武汉市光电子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市药物增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为载体,联合体汇集成员单位优质资源,校企协同完善科研和培训管理机制,聚焦武汉东新区企业关键技术,打造一批科研成果,开展一批高质量培训,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与水平。
打造创新型发展生态
“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建设,从四个维度打造良好的创新型发展生态。
一是提高政策措施的落实度和科技人才的活跃度。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把国家支持创新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增强激励政策的含金量、吸引力、可行性。持续进行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和创业创新基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科研项目补助、科技成果奖励力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让科技人才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成果有回报。
二是提高创新资源的开放度和创新环境的包容度。充分发挥市场对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的顺畅流动。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共同体,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培育企业创新文化。联合体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弘扬人本管理的理念,改革企业激励机制,完善科技骨干与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制度,保证技术创新者、企业经营者、风险投资者取得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引导企业和企业家大胆创新,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区域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树立风险意识、冒尖意识、开拓意识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以国际化理念和思维创新,带动企业的技术、管理、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加快核心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以及商业模式创新。树立成功企业家的典范,提倡积极进取、顽强奋斗、敬业敬职的职业道德。
四是创新校园文化和科研院所文化。联合体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联合体高校不断加强创新文化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既有创新意识,也有创业冲动,更有敢于冒风险的勇气。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创业,将其科研成果通过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校企之间、院企之间合作,建立协同研究开发并实现成果转化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是新时代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两翼、五重点”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构建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良性互动机制的创新之举。“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肩负推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将职业教育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地方更好地统筹产业资源和职教资源,构建符合地方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作者:钱德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工委委员、组织部长,王麟/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国际学院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