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4日讯(记者魏杰)“这个小冰箱制冷的核心部件是半导体制冷片,它是两种不同的半导体材料,当有电流通过时,热量就会从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产生温差……”
11月23日下午,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少年科学院”的科创空间里,五年级的吉子贤同学正向“少年科学院”的队员们展示他制作的“迷你小冰箱”。这是他结合科学课上老师教授的保温、冷却、3D打印等科技原理,运用半导体制冷片、金属等材料,费时两年时间制作而成。从2021年开始,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利用每周四“双减”后的课余时间,结合自身与地域特点,以“少年科学院”实践活动为载体向全校学生开展科技教育课程。
王涛教授为“少年科学院”的同学们讲航天知识。熊蕾 吴婷婷提供
该校副校长熊蕾对记者说:“2021年少年科学院创建以来,学校共开设了‘新三立课堂’‘环保课程’‘科技课程’和‘校外实践’四大类课程,学生参与率很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价值观和科学家精神得到全面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学校参与“少年科学院”活动的人次已过万。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箭有什么用途?火箭为什么能发射?怎么能发射得更远?”周四下午,“少年科学院”的“新三立讲坛”请来了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的王涛教授,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词汇解释了火箭发射的科学原理。现场的同学们频频举手发言、提问,争先恐后地与科技先锋对话。两年来,理工大附小“少年科学院”依托洪山大学城丰厚的人文科技资源,聘请院士、国家级人才、各行各业的先锋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到学校参与少年科学院的活动。“请进来”的同时,理工大附小“少年科学院”还会组织全校同学分年段、分专题定期“走出去”,乘上“少年科学院”特有的“红领巾科技大巴”到武汉科技馆、湖北大学?博物馆、高铁博物馆、航海馆、天象馆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的各个实验室等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学校课程中心主任吴婷婷告诉记者,实践体验活动一个月会有3次,两年的时间里“少年科学院”已经走遍了50多个科技场馆和实验室。
章雨田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的发明专利。熊蕾 吴婷婷提供
三(2)班崔珅辰同学设计的“暴雪机”模型一出场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六(3)班张玖石同学灵活运用各种科技小组件组装出一个“自动升降机”模型……据吴婷婷介绍,每周四的社团活动,孩子们都会展示自己的科技成果,学校结合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在“少年科学院”中采取小小探索者、小研究员、小院士、十佳科技家庭等进阶评价方式,激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科技文化活动,提升科学文化素养。
吴婷婷还向记者透露,“少年科学院”成员六(2)班的章雨田(今年已经毕业)和五(1)班的吉子贤两位同学设计的产品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章雨田创作的3D手柄的跳绳不仅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提名,而且已经投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