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 > 教育资讯

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 众多银发校友相聚母校

极目新闻记者李碗容张渊

11月29日上午,武汉大学举行庆祝建校130周年大会,高朋满座,八方来贺。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现场有众多白发苍苍的老人前来祝贺。

90岁潘垣院士来贺,系大会上最年长校友

磁约束核聚变专家、电气与强电磁工程专家、我国核聚变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华中科技大学潘垣院士当天到校祝贺,他也是大会现场最年长的校友,今年90岁。

1933年,潘垣在湖北宜昌出生。少年丧父,又逢抗日战争爆发,潘垣的童年是在战乱逃亡中度过的。1951年,潘垣毕业于宜昌市第一中学。学校坐落在长江岸边,那壮丽的峡江,奔腾的江水,联想到老师讲述的有关萨凡奇(一位热心三峡水电工程的美国水利专家)的故事和未来三峡电站的宏伟蓝图,潘垣憧憬着,希望将来回到故乡宜昌去建造三峡电站,为祖国的电力事业有所贡献。

1951年,潘垣考入武汉大学电机系。当时武汉大学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理工教师,为潘垣打下了良好的数理基础。1953年,随着全国院系调整,他由武汉大学转到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继续自己热爱的电力专业学习。求学过程中,他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很多课程考试都拿到了满分。

毕业后,潘垣一直在热爱的领域奋斗拼搏,1997年获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主持和参与主持包括“中国环流器一号”在内的我国三套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的研制和一套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的升级改造;提出并指导“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院部委特等奖一项,一、二等奖多项。201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荣获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2022年被授予“湖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为献礼武汉大学130周年华诞,今年11月,潘垣院士还前往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做学术报告。报告中,潘垣院士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向武汉大学的师生发出邀请,希望对核聚变方向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加入这项工作,共同开辟新的聚变能领域,为世界的聚变研发贡献中国方案。

多位银发老人回母校,他们为武大自豪

“同学们都老了,很难组织起来,今天是母校生日,我一定要来看看。”庆祝大会上,中国地质大学老教授、武汉大学1977级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校友谭季麓独自来到会场,他的父亲是作家谭戒甫,1953年高校院系调整,全家随父亲调回武汉大学,父亲任历史系教授,着力研究先秦诸子、楚辞和金文。

谭季麓介绍,全家两代人都和武汉大学“血脉相连”,哥哥是64级化学系校友,嫂子是1977级生物系校友,姐姐和妹妹都在武大工作。“自己从小在武大生活,在武大求学,后来又在地大从教二十多年,一辈子和教育相连,可以说武汉大学是自己一生安身立命的归宿。”谭季麓说。

“很开心,很自豪,武汉大学130年为国家做出了诸多贡献,培养了诸多优秀毕业生,我为武汉大学而自豪,为武汉大学而骄傲。”73岁的武汉大学退休教师沈瑞年说。白发苍苍的她,身着一件红色上衣,满脸笑容地和记者分享着。2011年,沈瑞年从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退休。“武汉大学今年是130岁,我们2000年合并进武汉大学,二十几年间,我感受着武汉大学的精神文化,收获颇多。”沈瑞年说。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沈瑞年是一位有着49年党龄和40多年青年思政工作经验的老教师。退休后,她一直在武汉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领导武汉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新进展。此前她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者”。

据悉,130年来,武汉大学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70余万各类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