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 > 教育资讯

跨学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赋能”师生成长

极目新闻记者国倩

通讯员张晓菁

串果、熬浆、蘸糖、冷却……孩子们在劳动课上熬制传统美食冰糖葫芦,青提裹上冰糖就是“翡翠球”,橘子在锅里打个滚儿变成“琥珀月”,色香味俱全的冰糖葫芦“出炉”了!这是武汉市江岸区新村小学劳动课《创意冰糖葫芦》上的一幕。极目新闻记者12月26日获悉,为了做好劳动教育,该校特别研发了“双减”劳动作业,用多样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得到丰富的劳动体验,引导学生劳而有获、劳而有乐。

整体建构:劳动课程重体系

作为区域劳动教育实验校,江岸区新村小学在湖北省特级教师董琼的带领下,依托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重点课题《跨学科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实践研究》,创新劳动教育的学校样态,构建跨学科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特别是学校研发的“双减”劳动作业,跳出学科界限,通过五育融合,构建生态育人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学校建立“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课程研发”“数字资源”中心,在原有行政支持系统的另一边,组建学术支持系统,形成“一主两翼”模型,加强管理纵向、学术横向的连接。同时将学术支持系统进行矩阵布局,分设劳动教育低、中、高年段项目组,每组由各学科教师混合编组,低重心赋能,增强组织张力和研究活力。

学校提出了跨学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思路,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设计了“生态·三园”劳动课程体系,建构了“田园行”“家园美”“创园能”课程,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将脑力劳动教育与体力劳动实践相结合,将传统劳动项目与新时代数字劳动相融合,将家校劳动与社会实践相整合,把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立德树人、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

空间再造:劳动场景全视域

学校新建了“种植园”“诗经园”“竹里馆”“新琴台”“童梦森林”“生态农场”等劳动基地。“这些基地都没有大兴土木,而是就地取材。”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种植园”中的种植桶,是食堂闲置的,老师带领孩子们变废为宝,在桶上绘制出了精美图案,并学习钻眼打孔、土壤配比的技术,发挥种植桶的最大功效;“诗经园”里的植物源自《诗经》总集,学生边栽种边吟诵《诗经》,配上陶笛的伴奏,古人“逐丰盛水草而居”的诗意荡漾开来。

孩子们还化身“劳动小匠人”,让校园变成了“童梦森林”,他们把落叶折叠成花朵、蝴蝶、长颈鹿的造型,将葡萄、火龙果等捣碎取汁、扎染拓印、装饰校园,落叶、果皮、旧布等“废品”在孩子们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校园生态农场”里,各班主动认领“农耕地”,种上自己喜欢的农作物,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还有“校外劳动基地-生态湿地”中,老师带领孩子们认识湿地植物,了解生态现状,激发保护环境、科技创新的志向。

“我们希望用多场景营造不同类型的学习空间,创建不同情境的表达场所。让劳动的种子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该校相关负责人说,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实践,也逐渐让孩子们明白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因劳动美好的意义。

融合育人:劳动作业乐成长

近年来,学校根据“双减”要求研发了“双减”劳动作业,设置“劳动菜单”,学生可自主“抢单”,组团建组,让劳动作业有趣、有味、有实效,让“双减”精神落地生根。

“暖心地垫”“‘嗨森’调色盘”“校园生态唤醒计划-小满”“藕荷奇遇”都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劳动菜单。

其中,“暖心地垫”这项作业是孩子们自主发起的。每天中餐时,他们看见学校厨房的后勤师傅们坐在各个楼层的台阶上,等待清理厨余用品。热天温度高,蹲坐大理石的台阶尚可;凛冽的冬季,严寒浸骨,难免冰凉。“于是大家决定一起动手用五颜六色的废旧棉布条做了一批暖心坐垫,送给师傅们。”该校张晓菁主任介绍,根据孩子们的意愿,“五一”劳动节前夕,学校发布了“爱心地垫”劳动菜单。号召大家用废旧棉布条编制坐垫,准备送给学校的安保、清洁、厨房等岗位的后勤师傅。

“五一”当天,同学们将暖心地垫送给师傅们,用实际行动致敬最美劳动者。有的同学还赠送了暖心礼物。制作清凉美工扇、手工精油皂、蔬菜花束等送给师傅们,并在平时主动“搭把手”,分担力所能及的事情。

而在每年“六一”前夕,同学们又一起完成劳动菜单上的“‘嗨森’调色盘”,大家给学校的种植桶、窨井盖等老旧工具、设施绘制图案、穿上“新衣”,名画系列、卡通系列、武汉地标系列等自由选择,整个校园被装饰得焕然一新。

“这是我们最喜欢的劳动作业,用自己手中的画笔、颜料、材料美化校园,别提有多自豪了!”四年级一名同学说,最终大家的成果还会有“大比拼”环节,各科老师和同学代表会组成专业评审团,投票评选出最环保、最有特色的“校园新衣”。

像这样有趣的劳动作业还有很多,例如劳动菜单上“藕荷奇遇”,就引导学生们跟随武汉“大城工匠”“荷花工作室”负责人杨雄探秘荷园,解锁荷花的生长秘密和种植技巧。后续还举办了“斗荷”擂台赛。同学们都争相比一比谁养的荷花最美。

同学们初夏学种碗莲,解锁莲花的生长秘密;金秋剥取新鲜的莲蓬,制作冰糖莲子羹;入冬来一场“藕遇”,观察莲藕的生长环境,了解莲藕的特性,并制作与藕相关的美食,向中外友人推介湖北的特色物产。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孩子们有了更充裕、更自主的时间进行劳动实践。我们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作业,刺激学生的‘多巴胺’,丰富大家的生命体验,释放快乐天性,实现童心世界的回归,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校长董琼说。

跨界发展:师生拔节共生长

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老师们成为劳动教育研究的斜杠教师:班主任成了植物专家,带领全班为校园内155株植物手绘“植物名片”;数学老师自购花种,带领学生松土、播种,昔日斑驳的土地已繁花似锦;一名数学老师在武汉市劳动科技比赛中荣获现场制作一等奖;语文老师化身民间手艺人,带着孩子们一起熬制“冰糖葫芦”,一招一式、像模像样,师生都成为了制作糖葫芦的民间高手!

近年来,该校的劳动教育成果在省市区各个层面汇报展示。学校还将劳动教育的成果集结成书《劳心劳力亦知亦行》,在区域内推广。

“最让人欣慰的是,孩子变了,变勤快了,变懂事了。”三年级一名家长评价,学校跨学科的劳动教育磨炼了孩子实践品格、塑造了文化品格、温润了情感品格、锤炼了精神品格,铸造了完整人格,真正实现了五育融合。

“劳动教育润物无声、育人无痕,学校希望和孩子们一起,在劳动中认识劳动的伟大,珍惜劳动的价值,感受劳动的光荣;我们也将继续奔跑,让教育保持温度,让师生拔节生长,共同创造教育的美好未来!”董琼说。

(学校供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