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 > 小学

一曲《上春山》融合了多少学科的奥秘? 武汉一小学师生探索《上春山》之美

极目新闻记者王媛

通讯员喻红豆

“同学们,你知道吗,一曲《上春山》竟融合了15首诗。”3月6日,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学校CBD校区的老师将龙年春晚热门歌曲《上春山》融合在了多学科的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唱、跳、演等形式呈现歌曲中的场景,品味艺术和多学科融合之美。

《上春山》被师生搬进课堂

“同学们,你知道吗,一曲《上春山》融合了15首诗。”在四年级(2)班的吟诵展演上,语文老师段翔红带领学生们通过诵读等形式,表演了《上春山》飞花令。

学生杨卓燃通过领诵《望春山》这一诗词,带领同学们沉浸在古诗词之中,感受古诗词的美和意境。学生潘思远通过扮演孟郊,发现《登科后》这一诗中其实涵盖了诗人屡试才中的经历。

“让学生亲自扮演和朗读诗歌中的角色,以此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段翔红表示,将语文教学与美育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女生戴花很常见,为什么古时候男生也戴花?”面对学生潘思远的疑问,语文老师熊焰结合教材中民俗的主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民俗之美。她鼓励学生通过歌曲、舞蹈视频等途径了解“男子头上戴花”的民俗知识。

学生们通过探究发现,这一习俗在宋代就已存在,并深入探讨了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学生刘俊熙、喻美伦经过一番装扮,头戴簪花进行对话,以此来体验民俗,在实践中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放纸鸢》春趣舞蹈一登场,舞蹈校队和合唱校队的学生们便将诗词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场景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学生们通过男舞和女舞的呈现形式,来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惊蛰物候我知道》科普展演上,一年级的学生扮演起了松鼠、青蛙、刺猬等动物,通过表演短剧,表现蛰伏了一冬的小动物们纷纷出动,尽情享受和风暖阳的场景。

绘画和数学结合也很美

在数学、美术跨学科展演上,美术老师和数学老师一同为学生讲授《中国传统纹样设计与创造》。

美术老师王文婷带领学生领略了传统纹样的魅力。她以春晚的年锦为例,让学生了解了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纹样,通过细致观察,学生发现简单的线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王老师还引导学生通过传统纹样感受传统魅力,用所学知识更好地感受生活,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数学教师张宜芳以“图形的运动”为主题,将数学与美育紧密结合。她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感悟图形的对称美,通过《上春山》中提到的纸鸢等实例,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张老师还鼓励学生通过美术元素,创造自己的对称图案,如凤凰图案通过旋转变成一朵花,让学生在绘画中感受数学之美。

“古人在制作纸鸢时用这种中式对称构图,不仅蕴含了数学之美,也是种精神追求,东方思想注重不偏不倚、不多不少,即行中庸之道。这就要求我们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张宜芳告诉学生,将此道应用于美学中,便是对称,这也是数学和美术的奇妙之处。

“原来数学学科也可以这么美!”学生李存曦表示,通过这样一节跨学科展演,他体会到了诗词“春色老人不得眠”的妙处,体会到了数学学科中蕴含的美的哲理。

“《上春山》这首歌是近期的社会热点,师生们将充满时代气息和美感的旋律,融入常规教学中,挖掘课程中的美育文化。”红领巾学校校长华维表示,这一形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升了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华维表示,学校将继续推进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