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励学篇》
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读书可以学到知识,知识累计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能够发生质变,从而使得我们的命运发生改变。从古至今,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的事例,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记载,并广为传颂。
在古代,寒门是很难出贵子的,因为上私塾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从来都是一种很奢侈的事情。所以,才会有“凿壁偷光”的典故出现,西汉时期的匡衡,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他父母也从来没有想过送他读书,全凭着他强烈的求学欲望,才最终走上了仕途。
当时,匡衡上不起私塾,他就在空闲的时间,守在私塾的门口听先生授课,最后感动了先生,才借书给他读,匡衡拿到书以后,非常的勤奋好学,但是到了晚上家里又没有烛火,所以为了继续学习,他才有了凿壁偷光的想法,他的上进心又感动了邻居,才让他到自己家来学习。
匡衡虽然从小历经磨难,但是他克服重重困难刻苦求学,这种上进好学的精神,值得后世学习。湖南就有一个村庄,在这里出了26位博士,128位硕士,以及659位大学生,这在我国农村可是极为罕见的情况,但确确实实的发生了,不由得让我们对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据悉,这个村庄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村庄里的人,大部分仍旧过着农耕的生活,周围被稻田和菜地所环绕,但是他们对于教育,却非常的上心。当父母的重视教育,做儿女的也奋发图强,这样的村庄想不出人才都难,不由得让人羡慕起来。
我国有很多的农村,大多数农村都袭承着农耕的生活,很多的祖辈或者父辈,世代都是种地的老实人,所以对于教育这块,有很多的农民不予重视。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后辈,也没有什么想法,只求着儿孙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没有更多的奢望。
正是由于这种只图,当下安逸的生活状态,才使得自己的儿女步入社会以后,直接被排挤到了社会的最底层。在如今的这个社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如同逆水行舟一般,古人云:“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此世人之常。”
在湖南浏阳的这个秧田村,这座村庄和其余的村庄与众不同,在当地人眼里是一座遐迩闻名的“博士村”。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浏阳的了解,莫过于“浏阳花炮”了,据相关文献记载,浏阳制作鞭炮和烟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
不过,近年来让人们对其投入更多关注的是这个“博士村”,这个村庄在浏阳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理位置。浏阳曾经被划分为个区域,东边的区域主要往林业资源方向发展,西边则有花卉产业来做之称,南边则是浏阳的主要产业“花炮”。
秧田村处在北边的区域,但是这里却还没有得到大力的投入,所以生活在这块区域的人,想要过上好的生活,只能通过自己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这里的人们只能选择教育,也只有重视教育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大家的生活。
所幸,这个村庄从祖上就有着好学的风气,从明朝开始就有士子从这个村庄走出,有的成功步入了仕途,还有的回来给村民普及教育,因此这里的村民都很重视孩子教育。据村里掌管族谱的人介绍,在族谱中记载了明朝到民国时期,共有220名大学生和官员从秧田村走出来。
从这个村庄走出来的学子们,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还使得个村子的里的这股好学之风,逐渐的扩散到了周围的村子。附近村子的人,有时候为了鼓励自己的孩子,都会带着来这个村子看看,并且告诉孩子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够光宗耀祖,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