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曾拿过27分的她,竟然能在15岁时,以657分的成绩,获得“湖南省高考状元”,并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
20岁直博,35岁成为清华大学的年轻女博士导师。这样逆袭颠覆的学生生涯,到底是什么成为了她奋发的动力?
从老师眼中的差生,扶摇成为清华大学年轻女博导,她有什么学习秘诀吗?
本期子牙童趣学生观察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路坎坷上学历程的女学霸——李路珂的故事。
赢在起跑线上的女孩
1981年,李路珂出生于湖南地区,她是一个活泼开朗,贪玩好动的孩子。其父亲曾是一位优秀的机械制造工程师,后来与妻子一起成为了优秀的人民教师。
父母都是教师,这无疑在李路珂的教育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不到3岁时,父母便发现了自家孩子对文字的兴趣,于是便开始对她文字能力方面的培养。
因为孩子还小,认识的拼音汉字不多,自己也无法读出完整的故事,于是这夫妻二人就商量着用标准的普通话,将一个个小故事读给李路珂听,并教其发音识字。
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后,李路珂已经能将父母讲给自己的故事复述出来,并加上自己的感情、情绪讲述。
好的家庭教育胜过无数补习班打出来的基础。不到5岁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的李路珂,脑子里存下了远超同龄人的知识与故事,听得多了她渐渐也有了写的欲望,第一篇小作文写出来的时候,李路珂受到了父母的大力夸赞。
不到6岁认识4000多个汉字,熟读《一千零一夜》《青春之歌》《木偶奇遇记》等故事书。
一满6岁便被送入小学,一年级结束,她便在父母和老师的双重培养下,轻轻松松学完了小学三年级的课程。
什么叫“赢在起跑线上”?李路珂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小就对文字阅读感兴趣,再加上父母的着重教育培养,兴趣逐渐转化为优势,再辅助接下来其学习的发展,李路珂领先于同年龄段的孩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足以说明,一个人的学习或发展,与自身的爱好兴趣和教育密不可分。
调皮是否代表聪明呢?
可就是这样如此优秀的一位小女孩,在小学时期却经常被“请家长”。
原因是她经常捣乱,课堂上不守规矩,经常大喊无聊,影响奇差。
父母从老师那里了解了情况后,回家便主动询问了孩子,这时候他们才知道小路珂并不愿意长时间待在“没有受益”的教室里。
老师讲的知识点她都会,布置的作业也很容易完成,每天的课堂时间都让她“忍无可忍”,如果不“找点事做”,她会经常打瞌睡。
这样的结果让李路珂的父母有些哭笑不得,他们没有一味地让孩子坚持,或者顺应课堂的“规则”,而是想办法让孩子跳级上学。
可直接升入四年级的李路珂非但没改正自己“毛病”,反而更甚。
课堂上小动作不断不说,她还会大声说话,课下也让人不省心,调皮捣蛋,俨然一副“坏学生”的模样,无奈之下老师再次找来了李路珂的父母。
好在这对夫妻了解自己的女儿,也知道中规中矩的教育似乎不太适合她的发展,于是在五年级教室只坐了几个月的李路珂,一下跳进了初中二年级的教室。
刚开始父母二人还有些担心孩子学习会跟不上,或者有些吃力。但入学两个月后的一次考试,让他们彻底放了心。
一年半后,李路珂参加了中考,优异的成绩让这个年仅12岁的孩子进入了长沙市的重点高中——长沙一中学习。
跌倒一次就爬起一次的“天才”
在高中校园里,李路珂是全校学子均有所耳闻的“天才”,可“天才”也有不足。一张只得了27分的化学测验卷,彻底打击了李路珂的学习自信。
一直以优异成绩著称的她,面对这从没有得过的分数,内心翻江倒海,她甚至觉得父母会为此大发雷霆,也认为自己差到了极点。
然而其父母并没有对她予以责怪,反而鼓励其勇敢坦率地去面对。父母说人无完人,弱点、弱项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了只知道一味退缩恐惧,没有弥补、战胜它的心。
父母的一番话让李路珂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她开始直面自己的“薄弱”学科,就算有时会心烦、会想着放弃,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刻,但在短暂的烦躁过后,李路珂就会及时调整情绪,再次与哥哥化学公式、实验原理打交道。
也因着迎难而上的倔脾气,李路珂的成绩像坐上火箭般的飞速上升,理科成绩优异。
一般来说,学理科的学生不太爱写作文,而李路珂却恰恰相反,得益于从小到大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她写作文内容总有着自己的深度思考,常常受到老师的夸赞。
1996年,15岁的李路珂参加高考,以657分稳坐当年高考成绩的“头把交椅”,成为湖南省省“高考状元”。
随后她填报之自己向往已久的大学——清华大学,并进入了感兴趣的建筑系学习。
清华园里“高手”云集,各路城市顶尖的学子汇聚一堂,他们之间的良性竞争,更能碰撞出知识的火花。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面对着周围优秀又努力的同学,李路珂只有更加奋发,才不会成为“吊车尾”,坐上末班席。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图书馆自习,中午休息时间捧着厚厚的英语书,有同学戏称,要找李路珂,你就去图书馆,因为她不是已经坐在里面自习了,就是在去的路上。
大二过英语六级,被选为班级班长,开展学生交流会、主持校园活动……李路珂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不仅如此,在校期间,她还获得了清华大学“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深受老师和同学赞扬的“63”营造学社学术组织,就是李路珂联合另外三位朋友一同创办的。
“坐在屋里的学者”是李路珂的一个标签,但他还有另一个称号,叫做“在外行走的实践家”。
在校学习的5年时间里,李路珂背起行囊走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实地参观学习。
她将大量看到的建筑进行速写、拍摄,完成了不少建筑类的调研文章,也获得了众多学术界知名人士的夸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年熹更是对她称赞有加。
最年轻的博导
2001年6月,因自身优异成绩和有价值的文章发表数量,20岁的李路珂获得了免读硕士,直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年熹门下进行博士学习的名额。
学成后受清华大学招揽,成为了此间名校的讲师和辅导员。
35岁,这位曾经“不受限于课堂”,不遵守班级纪律的“坏学生”,成了清华大学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为了建筑工程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责任与心力。
纵观李路珂的人生,我们不难发现,人生最大的困难并不是自己的短板,而是要将自己存在的短板及时弥补,勇敢面对,不怕苦难,坚持到底,并且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地步。
兴趣的培养与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引导。良性的引导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你认为李路珂的成长路上,其父母有没有起到关心性的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