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学院,一所二本高校,最近比较火,原因是这所高校花费巨资从外国引进了23位高端人才,这些人才均为海归博士。
高校为了发展花钱引进博士本来没有什么好多说的,大家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花点钱引进人才在情理之中。
不过,这事没那么简单。
引进的20多位博士均就读于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且就读时间完全一样。换言之,他们都是同学。
更加惹人注意的还有两点。一是就读的学校是一所菲律宾的大学。我相信但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出国留学要么去美国、要么去欧洲,即使在亚洲范围内最先考虑的是日本,其次是咱们的香港和新加坡,再怎么选我不会选择教育实力落后于我们国家的菲律宾大学。
而且在全球大学QS榜上没有这所大学,这也做实了该所大学确实不入流,说的夸张一点,就是一所国外的“野鸡大学”。
二是23人中除了一人外其他均是邵阳学院的在职老师,也就是说这根本不是所谓的人才引进,而是学历深造,邵阳学院派了“自己人”到国外去镀金。
为了提升“自己人”的学历,邵阳学院花费了巨资,给予引进人口各类奖金补助,一人最多能领到84万元,这笔钱对于人均收入不高的湖南小城来说无疑是巨资,23人累计花费可达2000万元。
2000万元引进23位“原本就在学校里教学的水博”,这事看着就不靠谱,其中到底有什么内幕呢?
据学校回应,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国内博士人才引进不来,于是只能出此下策。说得直接点就是凑人数,提高院校里的博士职工人员比例。
而博士在职人员数量是学校从学院升级为大学、申请硕士点等的重要考核指标,有助于学校地位的提升,最终能够让学校获得的更多的财政拨款。
这么来看这是一次花小钱赚大钱的操作,目的性极强。
实际上国内又何止邵阳学院一家这么做呢?不少学校通过送自己的老师去菲律宾、泰国等国家的大学“深造”取得博士学位后再以人才引进的名义加入。
为什么不在国内读博深造呢?因为难啊,考上博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要刻苦钻研三年才有可能拿到博士学位,去国外混个“水博”则容易得多。
估计邵阳学院统一组织20多人自费出国深造,去之前说好了回来后可以获得巨额人才引进费作为学费、生活费的补偿以及奖励,未来还能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晋升。
那么好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来说这显然是双赢。
只是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就不是这样了,国家花了大量资金在教育上,这些钱都是纳税人辛辛苦苦赚回来的。部分院校拿着补贴钱冲指标,没有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占用了资源,导致纳税人的钱因此打了水漂。
希望教育部门能够加强考核,在设计各类考核指标的同时能够注重实质重于形式。提升教育质量不能成为少数人和学校汲取利益的途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