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 > 教育资讯

在湘江边上一节生物课, 湖南师大附中开展野外生态调查

“走,到湘江边上生物课去喽!”

近日,随着高二年级年级副主任姜平贵老师的一声吆喝,湖南师大附中高二年级700多名同学走出校门,沿桃子湖路向湘江边进发,“2023年湘江风光带野外生态调查”正式开启。

该校生物组全体老师和高二年级的班主任、湖南师大生科院科学考察专业指导老师团队、各班家长代表一起随行。本次活动围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用样方法调查湘江河堤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和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观察江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优化人工生态系统建言献策”等主题展开,两节课时间,同学们兴致勃勃,收获满满。

生物教研组组长杨群英老师在活动开始前作动员讲话,她提出在校园周边岳麓山或湘江边开设生态调查实践课程、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生物科学考察是附中生物教研组坚持多年的传统,她号召同学们珍惜难得的机会,把课堂上所学的生态学研究方法真正用于实践,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为湘江风光带生态工程建设贡献智慧。

“活动两小时,筹划两个月”,经验丰富的生物备课组长吴晓红老师感叹。活动课程化是湖南师大附中人本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关键思路之一。虽然去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进行调查研究已坚持多年,但是为了学生实践活动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整个备课组联合生物实验室和生物教研组其他老师精心筹划了将近两个月。从工具准备、方案制定、学生研究性课题筛选到全体老师实地踩点进行预实验、制作动植物图鉴,老师们把集体备课做到极致,只为学生们在亲近自然,完成实践的过程中,冬日美景与科学素养兼收,不虚江边之行。

“这个不是小飞蓬,是黄鹌菜,大家可以仔细观察叶片特征,……”学术委员李尚斌老师是个植物迷,在开始种群数量调查和丰富度调查之前,她先将调查范围内的植物种类逐一进行介绍,小组长们将她团团围住,唯恐错过辨认细节。随后同学们运用“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对爵床、酢浆草、黄鹌菜、小飞蓬、紫花地丁、龙葵等多种植物进行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经过严谨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计算出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

除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运用自制取样器、小铲子、土壤收集袋、放大镜等工具,深入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在不同的土壤中埋入落叶,以探究不同土壤中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有无区别等,许多同学还结合观察到的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相互探讨,对江边扩散力超强的葎草进行了观察,讨论怎样控制它们的生长以减轻其他栽培植物的竞争压力等。意犹未尽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活动提升了我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我们将进一步走近自然,通过实践探求生命的奥秘!”

利用学校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开展野外生态考察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坚持将教材理论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这是附中建设研究型高中与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的一个缩影,也是学校人本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潇湘晨报记者沈颢通讯员梁文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